​【吾乡吾土】武安,有个叫柏林的红色村庄

  • 2019-10-22 17:41:42
  • 武安民间文化

德国首都柏林曾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心舞台,上演了空前热闹的一出出悲剧和喜剧。

在中国河北南部的武安市有一个村庄也叫柏林,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史上作为一个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曲目。

两个县政府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第29军和第32军南撤,部队路过武安西部柏林村并留驻于此。时任武安县县长的吴明龙逃之夭夭,武安县境内一时呈无政府状态,匪徒、溃兵、杂牌军等手中握有枪杆子的人,或划地自治,或占山为王,出现了“十八个司令闹武安”的混乱局面。

1938年2月,孙殿英委任柏林东街人王锦章为国民政府武安县县长,治所设在柏林村。县政府设4个科,划分为4个区,统治武安县西半部。3月,中共武安县工作委员会在一个叫管陶的村庄成立八路军武安工作团,宣传抗日,建立政权组织。自此,武安县境内形成日伪、国民党、八路军三权鼎立的态势。

孙殿英委任李国宝为县长后率部南撤。为加强李国宝在武安的统治,孙任命何化佛为国民党抗敌自卫队司令兼保卫县政府加强营营长,千人千枪,分别驻扎在柏林及周边村庄。

孙殿英的部下范子侠认识到跟随孙殿英并无什么出路,遂脱离了孙殿英,驻守柏林东边的西井村。因国民党县政府既不供其军饷,又不让他征粮派款,引起了范子侠的不满,县政府的那个加强营又不断制造摩擦,妄图消灭范部。八路军工作团派员深入范部,劝范弃暗投明,加入八路军。李国宝知道后,以此为口实,于1939年10月30日发动对范子侠的袭击。范早有防备,在柳河坡一带设伏将李国宝打败,并乘胜追至柏林。李国宝闻范部追击,于10月31日夜与何化佛一同逃往河南林县。至此,国民党县政府在柏林存在了一年零8个月。

1939年11月4日,在中共武安县委组织领导下,300余名各界人士代表在今杏花村(属武安县)民主选举原冀东农联秘书贾云标为县长,次日,5000多名群众聚集在柏林北部的尖山村,庆祝抗日民主县政府的成立。县政府随即迁往柏林村西街,11月县委机关也迁到柏林村。

以一村之地,前后有国民党控制的县政府与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县政府驻扎,在中国恐怕也不多见。

抗战期间,柏林村作为抗日民主县政府所在地,始终是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堡垒。柏林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作为新兴政权的雏形,抗日民主县政府在政权建设、组织建设、征兵征粮、土地改革、解放妇女、识字扫盲、戒除黄、赌、毒等多项运动中都走在前头,多次受到边区政府和党组织的表扬。

两处烈士陵园

全国解放后,柏林村为告慰革命先烈,教育后世子孙,先后建造了两处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中,柏林人民前仆后继,自1938年初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起,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柏林村有326人参加了八路军。仅1940年8月,在西街进步青年李何林的带领下,一次就参军一个连,受到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的高度赞扬。后来,这个村的参军子弟们组成“柏林连”成建制编入129师385旅13团。在解放河南林县时,年仅26岁的李何林壮烈牺牲。家乡人民听闻噩耗,痛心不已,县长李成文亲自拉灵送葬,举行了柏林村空前规模和规格的葬礼,县政府还将柏林西街命名为“何林街”,并命人编词谱曲,广为传唱。

解放战争年代,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柏林人民参军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有205位热血青年踊跃入伍,刘邓大军挺进豫西,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并随军参与解放华南和大西南。有32名干部随军南下或北上,支持了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柏林村还有15名爱国青年参加了抗美援朝。

革命战争中,柏林村有76名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还有61名参军人员负伤致残。

全国解放后,先后于1992年、1994年和2007年3次迁址、扩规、建设,一座柏林烈士纪念堂终于在村西高地落成。矗立在纪念堂中央的石碑上,镌刻着开国元帅聂荣臻的题词“英烈千秋后世楷模”8个大字。

另外一处烈士纪念碑是为在百团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立。战争中,日军曾退到柏林村南孤的山时,突然改道,并发现我军埋伏部队。战场形势突转直下,我军由有利地形的伏击战被迫转为不利地形、劣势装备的攻坚战、白刃战。战斗异常惨烈,300多名壮士当场殉国。另有300多名战士身负重伤,被当地党组织率领群众冒死抬到柏林村。柏林的妇女们闻讯,自发组织起来,迅速参加到挽救伤员的队伍中。她们有的撕破了家里仅有的被子,有的剪下了上衣的下摆,争相为战士们包扎伤口。但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还有160多名壮士永远离开了这片热土。时任武委会主任的郭成忠紧急动员群众,想尽各种办法,冒着敌人再次扫荡的危险,赶制了棺材,把这些烈士的遗体安葬。

战争结束后,郭成忠认为当初对于烈士们的遗体安置有些草率,想为他们建立一座像样的陵园并重新安葬烈士们的遗骨。临终前,这位革命一生的老党员对儿子郭王所说,他自己的一生别无所求,唯一的遗憾是没能见到为牺牲的烈士们建一座陵园。郭王所把父亲的临终遗嘱铭刻在心。在他和曾担任过柏林西街党支部书记、也是革命后代的刘清林的呼吁下,武安市民政局拨专款在村东一块高地上建设了“孤的山战役烈士公墓”,时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孙绍聘还专程前来为公墓揭碑。

如今一东一西两座烈士陵园隔林相望,像悄悄地诉说着战争的惨烈、战斗的激情、革命的豪迈。默默地鼓励着柏林的子孙们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努力创造新世界。

独胆英雄多

战争年代,柏林村人民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汇入浩浩荡荡的正义之师,他们的壮举令人惊叹。除此之外,孤胆英雄的机智、勇敢和草根化、戏剧性的杀敌擒匪事迹更具情趣和质感。

1940年农历腊月,村民李正昌和刘凡所到敌占区武安县城采买年货,在某炮楼附近遇到一个执勤的日本哨兵,要搜查他们的身体。当那名哨兵搜摸李正昌的下身时,肩上扛着一捆葱的李正昌怒不可遏,趁敌不备,挥起拳头,对准敌哨兵的太阳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泰山压顶般击了下去。敌哨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应声倒地。李正昌趁机夺过枪支,抡起枪托又朝哨兵的脑盖砸去。刘李两人见敌已死,提上缴获的步枪,飞步跑离现场。李正昌杀敌夺枪,威名大振,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柏林村自卫大队指导员。

1943年某一天,日军从县城出发到柏林扫荡,目标是摧毁抗日县政府机关,但扑了空。日军撤离时,一名士兵落在后头。村民裴洪珍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曾杀过,毫无擒拿格斗经验,但他一心杀敌,瞅准了机会,从地上捡起一个石块,照着孤敌就溜了出去。砸中了日军的腿。裴洪珍见敌跌倒,奋不顾身,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夺下敌人手中的枪。揪住敌人就往水窖里塞。但因水窖口子太小,把敌人的头塞进去了,身子却怎么用力也塞不进去。这时,大队日军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人,立即返回寻找。裴洪珍见敌军涌来,撒腿就跑,顺着街中的过道跑进一处民房,钻进村民备煤的炕洞里。日军穷追不舍,追到民房,用点着的火把往炕洞里照射,因裴洪珍躲在煤堆后面,敌人没有发现,敌人于是就搬来谷草,堆在洞口,用火把点燃,妄图把裴洪珍熏出来。但裴洪珍咬紧牙关,强忍着呛人的烟气,就是不出声,也不出来。敌人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就悻悻地离开了。待日军走后,被熏了个半死的裴洪珍才从洞里爬出来,将所夺枪支交给了组织,受到嘉奖。

像这样孤胆英雄令人惊诧的壮举,在柏林村还有很多。在许许多多战斗故事中,最有意义的还数段甫田活捉东陵大盗孙殿英。

1947年春,刘邓大军发起了著名的豫北战役。柏林籍八路军某部排长段甫田,率领他的战友们冲锋在最前线,冲杀在枪林弹雨中,步步突进,孤军深入,直接冲进了国民党新五军设在汤阴岳王庙里的司令部,活捉了新五军军长孙殿英,荣立一等功。家乡人民闻讯后,特意制作了“人民功臣”的匾额,敲锣打鼓地送到段甫田家中。

徜徉在柏林烈士纪念堂,一次又一次端详着战争年代的旧物,我们的脸上只有凝重,我们的心中只有敬重。

  • 编辑:王腾飞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