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晚秋时,又是一年栌叶红。
这是城郊西面的青龙山,驻足山脚,举目仰望。
万里晴空宛如一块巨大的蓝水晶,澄澈透明,终日漂游不定的白云,今天似乎不忍染指这纯净的蓝,居然完美地隐藏了自己,没露出一丝儿影子。就在这样的丽日蓝天之下,青龙山静卧着,黛色粗糙的坡坡岭岭上,无数棵黄栌的叶子,汇聚成一大片一大片鲜艳的红。红得耀眼夺目,红得惊心动魄,像燃烧的火海,那样激情肆意;像泼洒的彩绘,那样酣畅淋漓。
在这草木枯黄的晚秋时节,远离喧嚣的静辟小山居然有这等佳境圣地,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这是美丽的聚龙湖。
好山须有好水伴,聚龙湖就是青龙山的佳偶绝配。说到聚龙湖,得先说青龙山,最早给我讲青龙山故事听的,是我那可亲可爱的外婆。小时候,每逢秋收完毕地净场光,母亲都会带我和弟弟到外婆家住些时日。在外婆家暖烘烘的土炕上,我和弟弟蜷卧在外婆身旁,大睁着好奇的眼睛,听外婆侃侃而谈。
“在咱们唐县城西边,有一座青龙山。这青龙山呀,也叫尧山。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旱,百姓们哪吃得上饭。贤明的尧帝跋山涉水、四处寻找,终于在青龙山找到泉眼。附近百姓便在尧帝带领下来这里取水抗旱,人们排着长龙似的队伍昼夜取水。可这泉水呀,竟然一点儿也不显少!就这样,除了满足十里八乡百姓的生活用水之外,这儿的水还保障了附近上千亩庄稼五谷丰登。有了这样救命的水,人们自然不忘尧帝,便把这泉称为尧泉……”
外婆讲述故事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但掐指一算,时光已倏忽而去40余年。那时的青龙山光秃秃的,只有尧泉作伴。自2000年至2016年,历经16年,青龙山这块璞玉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县香山生态观光园有限公司慧眼识珠,精心打造,在方圆5000亩的荒山上,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创建景观、盖房修屋、修路筑坝、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形成了具有生态观光特色、唐尧文化特色、游玩娱乐及餐饮服务等全方位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圣地——唐县香山生态观光园。
千古尧泉,龙脉绵长,水源充足,滋养山林,福泽万民。既孕育了千古文明,又成就了今天的激流飞瀑、清水池谭、碧波龙湖。
漫步幽径树林,流连湖光山色,我怀念那位被尊为尧帝的贤君。
据史书记载,尧帝生活简朴,勤于国事,发长七尺全然不顺,身瘦如枯,一心为民,涝治水患,旱寻水源,造历法,创围棋,始酿酒,开禅让,在位70年,国泰民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曾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透过这朴实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先民恰然自得的悠闲神情,安定舒适的生活状态。
胸怀天下苍生的人,必然会受到人民的爱戴。那处处风景,那段段传闻,不正体现着人们对尧帝的无限敬仰之情吗?绿水青山总有意,古朴尧风代代传。
轻倚黄栌树干,举目红叶如飞,我怀念逝去的亲人。
外婆啊,您可知道,有这样一幅画面已经永久地定格在我的记忆:在晚秋的寒凉里,在夕阳的余晖中,在空旷的田野上,落叶纷飞,周围的人们已擦完红薯干匆匆离去,而饥肠辘辘的我们却还回家无望。四五百斤红薯,靠爸爸一个人一块一块的用擦板来擦。两个妹妹都是秋天出生,娘坐月子出不得门。一连好几年都是爸爸、我、弟弟三人擦红薯干。那时我十岁左右,弟弟小我三岁,两双被红薯汁夜染得又黑又粘的小手,是真的不愿意伸出去触碰那冰凉的红薯干啊……
这时,弟弟惊呼一声:“姐姐,姥姥来了,姥姥来了!”
抬眼望去,我们的外婆,您挽着圆圆的发髻,穿着偏襟的蓝色上衣,黑色的裤脚利索地束进绑腿里,尖尖的黑色条绒布鞋,白白的棉线袜子,右胳膊上挎着小白布包袱,盈盈的向我们走过来,走过来……
我和弟弟欢呼啊,欢呼外婆的到来。我和弟弟高兴啊,高兴包袱里的蜜皮果子,香脆烧饼……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栌叶红。可是,外婆,我哪里去寻您的踪影?说实话,外婆,您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92岁寿终正寝,子女孝顺,儿孙满堂,街邻赞誉,亲朋敬爱,应该是今生无憾了。但是于我而言,您的爱就像春季的花朵、夏日的阴凉、金秋的硕果、寒冬的暖阳,我今生的美好记忆几乎都与您有关,是您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
捡起一片红叶,那触目惊心的红色,让我仿佛看到弟弟的血。
曾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在落叶飘飞的秋天,把木棍一头削尖,另一头系上长长的线,扎起满地的叶子,撸到线上。不一会,两条串满树叶的黄色长龙,便在我俩随意的舞动中,在地上蜿蜒游动起来。玩够了,耍累了,黄色长龙就被我们就拖拉到家里,给娘当柴火烧饭。
为了学习汽车修理,19岁的你只身投奔山西一个远方表舅。舍不得租房子、住宾馆,你就住在表舅找好的一间车库里,弄个简易的小炉子,做些最简单的饭食。一天三顿可能除了挂面还是挂面,一切开销都精打细算。那个我给你的黄色日记本底页上,至今还有你记下的日常花费:挂面:1.5元,大米:3.4元;盐:1元;青菜:0.6……学成技术,开始上班,你平生第一次挣到了工资:300元。你一脸兴奋、在大门口就开始激动而高兴呼喊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眼前。“娘,我发工资了,300元,给你们和我姐她们屋里各买了一个吊扇……”
弟弟呀,你结婚比我早。无论多晚下班,你总是先到爸、娘和我们姐妹仨屋里转一圈,再回到自己那边。你总是心疼爸爸和娘供两个妹妹上学太辛苦太劳累,而千方百计加班加点多干地里的农活。你总是说自己修车穿不了好衣服而凑凑合合,曾因弟妹买了一件20元的裙子而心疼抱怨半天……
而这么好学、节俭、孝顺、懂事的弟弟,却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2000年农历9月17日。一个晚秋的暗夜里,年仅28岁的你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惨遭车祸,喋血路边。弟弟呀,你怎么会这样的不小心,你难道不知道你的儿子还未满6岁,你难道不知道咱的爸、娘已年近六旬,你难道不知道弟妹正值青春?
亲爱的弟弟啊,心善如你,怎么能够走得如此绝情?没有一句话,没有丝毫征兆。原本和美的家,突遭灭顶之难。九月,成了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在这红叶飘零的晚秋,我的思绪总是幽长而持久……
生命是短暂的,惟其如此,愈显珍贵,应怎样对待这短暂而珍贵的生命呢?看着手中的红叶,那清晰的纹路,那沧桑的斑点,那沉淀的殷红,那厚重的质感,似乎在提醒我们:
要长成最美的叶。
要红到最晚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