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潘家口水库,探秘喜峰口长城

  • 2020-07-14 09:51:44
  • 北京旅游网

【北京旅游网报道】潘家口水库,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与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承德市兴隆县交界处。此水库是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引滦入津"的重要工程之一。潘家口水库为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是华北地区的水库之一,它由一座拦河大坝和两座副坝组成,最大面积达72平方公里,最深处80米,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库区水面105000亩。水库两侧山峰陡峭,怪石如林,十分险峻。水库所在地域喜峰口一带是古长城雄关要塞,由于部分长城已没入水中,形成长城奇观——水下长城。

喜峰口长城位于潘家口水库库区内,因历史久远但从未进行人工修复保存完好而闻名。喜峰口在河北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雄关险镇。喜峰口长城主体已淹没水下,水下部分墙体隐约可见,是万里长城独有的一处景观。

这里为明清时期长城重要关口之一,也是当时蒙古乌梁海部的重要贡路,现仍是唐山地区通往承德、宽城等县的交通要冲。明永乐年间改今名,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建关,均筑城墙与万里长城相接,营垒相望,烽墩相连,形势雄壮。关口有明嘉靖年间所建来远楼,今与城楼俱倾圮,仅存遗址。

喜峰口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城关楼高4丈,楼门两边构筑城墙并与万里长城相连。喜峰口自古就是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有"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的诗句,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1933年侵华日军妄图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率部迎敌。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大军挺进华北解放平津,也由此进关。

喜峰口依山傍水位置险要,易守难攻,近代最著名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喜峰口战役。

建筑结构

喜峰口关建筑结构十分独特,关有三重,三道关门之间由坚固的基砖墙连接成一体。城墙有六个接触点均有空心敌楼,西城墙与长城主体相连。喜峰口长城建筑别有新意,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喜峰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万里长城主体相通。古时无论是车马、行人,入关城都要通过三道门,可说是戒备森严,确是金汤之固。

人文历史

喜峰口是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雄踞在滦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里多次发生大战,尤其到了明代,战争逐年升级,厮杀更为惨烈、频繁。到了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曾在喜峰口大败日军。

喜峰口雄据滦河河谷,左右高山对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之一。因战事频繁,历代又都不断地修建、巩固其防御体系。从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致。喜峰口关城部分被淹没于水中,水面上仅露出一小部分残墙断壁,长城顺着逶迤的山势一直伸向水岸边,便俯身扎入水中。在水里爬行一、两公里后又从对岸冒了出来,顺着山势蜿蜒爬上山脊,向西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这段入水长城真像是一条巨龙俯身汲水,之后又仰首向上升腾。水下长城的形成是由于为了防止滦河的泛滥,1976年引滦入津建成潘家口水库,喜峰口的关城便被淹没于水中,只有到了枯水季节,才能露出关城残址。从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致。

喜峰口曾是刀光剑影、旌旗猎猎的古战场,是著名的爱国歌曲《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地,是抗日英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前敌总指挥赵登禹、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三十七师师长冯志安当年浴血奋战之地,一九三三年喜峰口战役已写入世界军事史册,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工农的子弟兵,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摄影:可汗)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