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夏季都是北京的旅游旺季,中外游客云集。即日起,在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和环球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旅游网将带领来自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国际记者采访团参观采访北京著名景区、景点,以期通过他们的笔触把北京之美传遍世界!


【北京旅游网记者 叶璐】8月9日,记者们来到古色古香的琉璃厂街,走进驰名中外的老字号-荣宝斋。大名鼎鼎的荣宝斋,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颇为壮观,在整条琉璃厂街上分外显眼。与其说,琉璃厂因荣宝斋而更具盛名,不如说,是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记者们到访荣宝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秘荣宝斋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

荣宝斋始建于1672年,前身是“松竹斋”, 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现如今的荣宝斋,从笔墨纸砚,到扇面册页;从书画篆刻,到装裱画卷,几乎是无所不包。可以说,只要是跟字画相关,您来荣宝斋准没错。


荣宝斋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技艺,专门建有木版水印工艺坊以供展示。
木版水印,是“古代雕印版画印刷术”的继承和发展。古代彩色版画印刷,史称“饾版拱花术”。荣宝斋对这一技艺进行改良创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诗笺、信笺发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大幅艺术作品,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并沿用至今。
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在木版水印工艺坊里,工作人员向各位记者们详细讲解并展示了木版水印的每一个步骤,让记者们更直观地看到一幅幅经典之作是怎样被荣宝斋的工匠们复刻出来的。

首先需要经过勾描分版, 先由画师分色定版,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分归于一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便分成几套版,然后按照分就的套数以墨线勾描在一张张很薄的雁皮纸上,并要把画面的深浅浓淡层次和笔墨情趣如实地反映出来。单就勾描一幅齐白石先生的《菊酒》而言,这幅相对简单的菊花需要被分成八套版,而颜色更为丰富、线条更为复杂的画作可能会被分为三四十套版,大幅的甚至细分到几百套到一千余套。
而到了刻版工序,最难的不是雕刻线条,而是要完全刻出所有墨线的阴影、笔触以及深浅等。这就需要工匠们不时参看原作,细心领会,才能把其精神和笔法传达得惟妙惟肖。而刻版用的杜梨木,也需要选用质地上乘,毫无瑕疵的木头。

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刷。印刷前要准备与原作基本相同的纸、墨和颜色,根据原作的用料和神韵,依次逐版套印成画。整个印刷过程极其复杂,往往要通过印刷几十套甚至几百套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在印刷过程中,每个印刷技师的技术能力、经验和素养对印刷成品都有影响
印刷工序完成后,就到了装裱工序,通过这道工序,这些柔弱的纸张才能坚挺平顺,利于保存,便于展示。

在工艺坊的二楼,记者们看到了荣宝斋最著名的木版水印作品之一《韩熙载夜宴图》,原作由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创作,描绘了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全画共分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五部分。复制过程历时8年,雕刻木版1667块,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们对国画的两种画法:写意和工笔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看到一幅作品,也能很快地看出是写意还是工笔,甚至半工笔半写意也能说出大概,这也是此行的一大收获了。

在荣宝斋,记者们还参观了荣宝斋美术馆,美术馆位于荣宝斋大厦的二层。一进大厦,就看到一幅高5米、长6米的巨幅国画《荷》。据介绍,这是当时已有86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历时40多天,为即将落成的荣宝斋大厦创作的。

荣宝斋美术馆每季度都会策划一个全新主题的馆藏展览,目前正在展出的是“海上画派”画家的作品。“海上画派”,简称“海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二十世纪初期(1927年)时,活跃于上海及沿海地区的一群画家,其作品色彩鲜明,题材尤以花鸟为主。
工作人员向外国记者们介绍任伯年、任熊、吴昌硕等几名海派大家的经典作品。记者们在感叹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被画中所展示的奇花异草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在一声声惊叹中,记者们结束了当天的行程。他们表示,通过这次拜访,他们对中国绘画和非遗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也更期待之后更多的中国非遗文化之旅。(本次采访得到了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商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