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9月底正式公布。今年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精心组织实施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列为“三件大事”之一。7月30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北京市首次公开出版的总体规划。
去哪能买到?
据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市民可在新华书店、建筑书店,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网站、中国建筑出版在线、中国建筑书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天猫商城、当当、京东等网上商城购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ロ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
一区核一一首都功能核心区
ー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一一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一一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內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増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9、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 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 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12、 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 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全域空间管制
14、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
15、 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原则上不超过市域面积的20%。
16、 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17、 加强城乡统筹,把握好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三种形态的新型城镇建设。
缓解交通拥堵
18、 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
19、 大幅增加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里程。
20、 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21、 建立停车资源登记制度和信息更新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停车位使用效率。
22、 积极引导共享自行车、网约车、分时租赁等新兴交通模式健康发展。
提升环境品质
23、 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24、 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17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到2035年达到95%。
25、 中心城区建设两道一网(绿道系统、通风廊道系统、蓝网系统)。
26、 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32、 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
33、 做到各区都有高等院校和三甲医院。
34、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35、 2020年城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1千兆比特/秒(Gbps),移动通信实现4g网络全覆盖,成为5G首批试点商用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京津冀协同发展
44、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比翼齐飞。
45、 全力支持央属高校、医院向雄安新区疏解。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
46、 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在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47、 借助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48、 加强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防止城镇连片开发。
规划实施保障
49、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对总体规划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
50、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划和落实规划不力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