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那家花园

  • 2019-03-12 10:50:17
  • 北京晚报

贾珺

那家花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金鱼胡同路北,是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的宅第,正式名称为“怡园”。

那宅是一座横向并联七跨院落的庞大宅第,为光绪、宣统年间逐渐扩充而成,占地面积达二十五亩多,鼎盛时有三百多间房屋,几乎占据了半条胡同。自西向东,依次布置马号、西大院和两所宅院,宅院之东的两跨院子为花园,花园东侧为东大院,院中有一座三卷五间的大厅,名为“乐真堂”,堂中设有室内戏台,是那家举办各种庆典、堂会的主要场所。

花园修建于光绪末年,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的格局比较简单,南为倒座房,北为两卷五间书房味兰斋,院子里搭建了藤架和竹篱,还种有牡丹和芍药。

东部是花园的精华所在,在南墙偏西位置设园门,门北紧接着一座吟秋馆,北面的山墙外伸出一间抱厦,檐下挂着“空潭泻春”的匾额,两侧抱柱的一副对联“有山可观水可听,于室得静亭得闲”,描绘了园林的景观特色。从这里沿游廊折而向西,可通往味兰斋的前廊。

花园中心是一汪清池,形状曲折,岸边青石斑驳,主要的建筑物和假山均围绕水池布置。水池的东南角建了一座小木桥,以通往东面的假山。院子的西南角建有一座圆妙亭,入亭后可沿叠落的爬山廊登上澄清榭。澄清榭是一座三开间的悬山建筑,高居于假山之上,西侧设有坐凳,东侧设有铁花栏杆,栏杆外布置了一组剔透玲珑的湖石假山。夏天在榭中放上竹榻、竹椅,四面清风,是纳凉的好地方。

澄清榭的东北面是一条独立的五间敞廊,南面临水,北面种了一片牡丹,这里有个别致的名字:水涯香界。水涯香界之北为三开间的双松精舍,门前种了两棵松树,平时用作家塾。双松精舍东面是叶赫那拉氏的宗祠,曾经悬有慈禧太后所赐的御笔匾额和对联,祠前种有牡丹,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石池,池中注水,安放了一尊巨石,形如老翁拱手,造型很奇特。

水池东面堆叠了一组蜿蜒的假山,以青石为主,山势峻峭,与西侧澄清榭前的湖石形成鲜明对比。山脚处有一棵大榆树,山坡上设有石几、石凳,以供登临赏景。山谷中掩藏着一座平面六角形的井亭,夏天时从井中汲水浇在山石上,再流下来成为溪流,注入水池。井亭之南则是平顶的筛月轩,平时供家塾的老师居住。从筛月轩沿游廊转西,即是吟秋馆东面的翠籁亭,四方形平面,直对池上木桥。筛月轩西侧也搭有棚架,种了紫藤和牡丹,还摆放了各种盆景。

这座园林打破了北京私家园林最常见的一正两厢格局和中轴对称观念,布局灵活,主要院落和次要院落形态各异,形成了明显的疏密对比。地势高低起伏,建筑形式变化丰富,山水的形态也比较别致,因此一度享有盛名。

《那桐日记》多次记载那氏全家在此园游玩、赏花、赏月、赏雪、吃饭、饮酒、唱戏、放风筝等,极有情趣。民国时期,那家花园经常出借举办各种大型社会活动,如新旧式婚礼、宴客、做寿、唱戏以及召开股东大会等。北洋政府的段祺瑞、陆徵祥、赵秉钧,军阀张作霖、陆荣廷,都曾是那家花园的座上客,京剧艺术家谭鑫培、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都在此演过堂会。其中最著名的盛会当属1912年北京各界三次在此地招待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还曾在东大院的乐真堂里发表演说,称赞清廷的隆裕太后同意让宣统帝退位,可算“女中尧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那家花园归和平宾馆所有,一度被改造为高级客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家花园的绝大部分建筑被陆续拆除,另建大楼和客房,只有东南部的翠籁亭、六角井亭和部分假山等残迹至今幸存,但已经是凌乱不堪,难复旧观。

本文插图为那家花园里的水涯香界与澄清榭,引自《那桐日记》。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