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脚下 收获最浓的乡愁

  • 2019-09-28 10:27:45
  • 北京青年报

值此国庆来临之际,“天天副刊”特别推出“迎国庆”系列报道。本文是第五篇。

爱国激情不应局限于书本、课堂,更应体现在现场行动。秋分时节,我们带领“北青”读者赴海淀上庄镇参与京西稻的收割开镰活动。置身金黄色的稻田之中,挥动镰刀割下一株株饱满的稻穗,丰收的喜悦情不自禁涌上心头;听水稻专家讲述京西稻的前世今生后,更对我们生活的祖国大地充满深情。

9月21日,“青睐”人文寻访团一行60人,跟随水稻专家李增高老师,走上海淀京西稻田的田埂,闻着稻香,了解京西稻的种植历史和发展。适逢开镰,加之新中国70周年华诞在即,更为此行增添了无限欣喜之意。

今年是个丰收年

秋分时节,海淀上庄镇西马坊村的800亩稻田,一片一片,金黄、黄绿、深紫、绯红,蓝天白云下,沉甸甸的稻穗摇曳着,挤挤挨挨,低头私语,随风荡来荡去,像是在酝酿着一场气势磅礴的丰收大合唱。

9月21日一大早,“青睐”的几十位读者从城区的各个地方踅摸到不通公交的西马坊村,赶场这里的收割体验季,在京西稻博物馆集合,摩拳擦掌,准备下地割稻子。

立在稻田里的京西稻博物馆,其实就是西马坊的稻米加工车间兼仓库,高大、空旷,通风很好,里边摆放了一些京西稻的展板,一些农具,农家的升斗量具,一些桌子、条凳,供临时举办活动时就餐用,还搭了一个可以演皮影的戏台。一大早,志愿者们就开始在这里做各种准备工作,备好镰刀,支上锅,熬起京西稻大米粥。

80多岁的水稻专家李增高也来了,他是北京农科院的大田作物专家,1963年起就和京西稻打起了交道,是京西稻的非遗传人。退休后还是放不下他的稻子。脖子上挂个公交卡,提着个旧的黑色公文包,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倒儿爷们的标配,他还不如倒儿爷的配置高,他们可能还有个寻呼机、大哥大什么的,李增高没手机,稻子们不会呼叫他,用不着,黑包包里有个小本子,随时记录所有信息。他每周坐公交倒地铁,下了地铁坐小摩的,折腾两个小时来到西马坊,照看他的试验田。京西稻从小苗到结穗,每一周他都见过。

见到西马坊大道农业公司的赵雪,老先生第一句话就是:“今年的收成好像不错哦!”赵雪高兴地说:“是呀李老师,比去年好,起码900多斤呢!”她说的这900多斤就是亩产稻谷900斤。这是京西稻很不错的产量了,意味着今年西马坊京西稻是个丰收年,能收获70多万斤稻谷。对于第一年实施机器插秧的西马坊来说,实在是件高兴的事儿,省了人工,收获还大了。

稻田里的水已经排空,稻叶上挂着露珠,晃啊晃,阳光下,稻田敞开怀抱,迎接着我们。“青睐”的会员们,举着手机下到稻田里。走在黑色的泥土上,周围全是金黄的稻浪,咋拍都好,咋拍也都不够好,那丰收的喜悦,那田野的爽朗,那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还有味道的亲近自然,真不是小小的镜头可以尽情传达的。你见过一层层五颜六色的稻浪吗?你被稻穗拍打过吗?你闻过稻田里的气息吗?你嚼过刚刚成熟的米粒吗?紫稻的黑米小小的细细的,越富稻的米白白的胖胖的,稻壳剥开一股清香……甚至觉得,那些安放在田头的捕虫器,被粘在捕虫板的小虫子们,也是幸福致死呢。

田野,在收割的季节,晾出了她最美的时候。

太阳升到脑瓜顶上,露水退了,割稻子开始了。

两个稻田里的志愿者,顶着大太阳,守着岗位:看守镰刀。崭新的镰刀上绑着红绳,大号的是给大人们的,木头把有二尺多长,非常锋利,志愿者们反复叮嘱,千万小心。小号的弯弯的,像个大个儿的辣椒,给小朋友准备的。割稻子可不是简单的活儿。现场没有老农手把手教,有的会员拿镰刀来回剌那个稻子秆,像锯木头似的,使了好大劲,也剌不动。还是几个老阿姨、老叔叔比较有经验,左右脚分开站立,左脚弓步,左手薅住一把稻束,右手拿镰刀自下斜着向上一拉,刷——,齐齐的,一排斜茬,得嘞。记住,镰刀一定在左右脚之间斜向上挥动,不然会伤到脚。看来,这几位是大田里干过农活儿的,今天就是复习课游戏。通关,满分哈!

割完了稻子,跟着李增高先生沿着田埂去上课,听他讲京西稻的故事。

康、雍、乾祖孙三代都是京西稻的功臣

吃过五常米、盘锦米、小站米、泰国香米,你吃过京西稻米么?你在超市或者万能的淘宝上见过它么?没有吧?它可不是国民大米,它是皇宫里培育出来的米中贵族,是咱北京人压箱底的老宝贝了,喝着玉泉山的水,长在玉泉山、万寿山一带,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海淀西北部,太行山余脉在这里驻脚,地势低洼,地下水水质好,降水充沛,土质好,特别适合种水稻。据说从三国时期就有水稻种植了。但真正种出名动天下的品牌来,还是清初开始种植的京西稻。

京西稻不是一种稻米,它是一个稻米的地域名称,专指长在玉泉山脚下的经过特别培育出的水稻家族,京西稻的精髓就是玉泉山一带的水土,它的培育和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间有好多个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第一个登场的“小主”叫胭脂稻。

话说康熙特别重视农业,好钻研。他南巡时,将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在南方时,亩产能有三四百斤,在京西亩产只有一百来斤。康熙有点郁闷。他在中南海丰泽园旁边开了几畦,试种水稻。有一年6月的一天,他看到自己种的稻田里有一株稻子比别的稻穗都高,他捏了捏,稻子粒已经饱满成熟了。第二年,他把这株稻子当种子种下去,发现这确实是变异的早熟品种。他对这个发现很重视,也很谨慎,用了10年时间反复试种,证明这是个早熟的优良品种,适于北方播种。它的米微红而粒长,有香味口感好,人们叫它御稻,也叫胭脂稻。康熙后来40多年吃的都是这种米。这种米后来在京城西北玉泉山一带广泛种植,成为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为了种好稻子,康熙老操心了。有一年他巡视福建时,发现当地农民一船一船运猪毛、鸡毛,他问为什么,当地人说,这里用山泉水种稻,泉水寒冷,把猪毛鸡毛泡在水里,可以提高水温。他很高兴,把这个办法引到京城玉泉山稻田,果然,稻子就可以提前成熟了。

达尔文对康熙皇帝亲自选育水稻品种,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唯一的育种家皇帝,发现并亲自培育了唯一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水稻。他将“御稻”编入良种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雍正时期,京西稻的种植扩大到万寿山、六郎庄一带,总面积达到5200多亩,还设立了“总理玉泉山稻田大臣”。

乾隆在位时,第二个京西稻小主登场了,它叫紫金箍。乾隆南巡时,把江南稻种紫金箍和十三户江南的种稻高手带回北京,圈出六郎庄、巴沟一带的部分稻田,专门种“贡米”。紫金箍比胭脂稻品质更好,成为京西稻的主打品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到乾隆后期,经过康雍乾三代130多年,京西稻的种植已达一两万亩。京西稻田成为三山五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连接起来的,就是京西稻田。黄瓦红墙,山林湿地,水乡稻田,相互映衬,构成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画卷。

喝着玉泉山的水,京西稻米,米粒圆润,晶莹明亮,富于油性,煮出的粥,粥面上会凝出一层青绿色透明的薄皮,飘着香气。这种米做的饭,都可以白嘴吃。老北京民谣: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据说,乾隆、慈禧,顿顿都得有京西稻米饭摆在桌上。

京西稻因为皇家的重视而兴盛,也随大清帝国的完蛋而跌落。到了民国时期,京西稻田大部分落入地主、富农和官僚手里,稻农沦为最底层的雇工。1949年前夕,京西稻田仅剩1.32万亩,亩产只有100多公斤。

上世纪90年代京西稻曾经有九万亩

解放后,京西稻农成为土地的主人,种田有了积极性。人民公社化后,小块的土地连成了片,改造旧有的灌溉系统,基本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排列有致,形如棋盘的高产稳产稻田。

在京密引水渠建成通水后,京西稻很快发展到海淀山后的东北旺、永丰、温泉、北安河、苏家坨、上庄等地。

到1956年,京西稻的面积已达4.9万亩。到1991年,达到8.6万亩,总产稻谷4122万公斤。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京西稻面积超过9万亩,亩产达到400-500公斤,成为海淀农业的当家花旦。

自打解放后,京西稻就有了专门的“保姆”。农学家李增高、洪立方和京西稻打了一辈子交道。1961年,李增高毕业后分配到海淀搞水稻研究,一干就是58年。京西稻在他和他的同事手里,几经换代,从紫金箍到银坊、水原300粒、越富、中作93、津稻305、上香1号……京西稻就像他的孩子一样越长越壮。随着城市的发展,水源的短缺,北京城继续大面积种植一公斤谷粒耗费一吨水的水稻,就太奢侈了,稻作农业退出北京成为定局。2015年,农业部批准对京西稻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京西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北京地区仅有的农产品地理品牌,京西稻保留地还有2000亩稻田。2018年,农业部长韩长赋在海淀调研京西稻时说,希望京西稻可以做成精品并开发旅游观光,给北京人留住乡愁。

如今京西稻有了文化遗产的身份

其实,早在几年前,李增高和他的同事们就培育出了观赏性的京西稻,比如大红芒、小红芒、黄叶稻、紫叶稻,到了8月中旬之后,稻田里五颜六色,一层层,一片片,吸引了不少游客。插播一句哈,别小看那紫叶稻,它就是当年康熙亲手培育的“御稻”胭脂稻的后代,300多年过去,它变成了观赏稻。胭脂稻还有一段小故事,1954年,毛主席在《红楼梦》里看到,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的胭脂米只有二石,书中写贾母喝粥要喝“红米粥”,这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让农业部门查了胭脂米的产地,之后给河北省委写信(民国时期,胭脂稻流出京城去了河北),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如今,京西稻有了文化遗产的身份。京西稻的插秧节、开镰节和品尝节,一直都很受京城百姓的欢迎。今年5月插秧季,北坞还有一些地块是人工插秧,而西马坊800亩稻田的插秧首次采用了机插,因为每人每天300元工钱加饭钱的人工插秧实在太贵了,效率也低。往年人工插秧要半个月,今年机器插秧一个星期就插完。十月金秋的收割季早已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田园牧歌式的稻乡景象完全升级换代。西马坊800亩稻田每年能有50万斤稻谷,大约30万斤大米,光是大饭店的团购和礼品都不够分的,也难怪市面上见不到呢。

李增高有个担心:后继无人。他退休后就没有科研经费了,没办法招到学生。如果有一天他干不动了,他不知道该把京西稻科研的接力棒传给谁。但是他相信,300年历史的京西稻,是老祖宗给北京留下的农业遗产,经历了那么多的离乱都顽强存活下来了,她不会丢失。

我在稻田问过李增高老师一个问题:您亲手培育了那么多京西稻的品种,现在京西稻从9万亩缩减到2000亩,只剩这么点,好像个盆景儿,您不难过么?李老师说,我们育种的时候,就想象着,这个品种和那个品种杂交起来,会不会长出我们希望的新品种呢?这个过程很挑战,也很好玩。我把我的知识经过实践变成成果,为京西稻贡献了力量,为北京人服务,多好啊!

京西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从少到精,它的身上留存了多少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见证了海淀农业的巨大变化,也记录了北京城的沧海桑田。本版文/杨晓光

本版摄影/张斌(除署名外)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