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的青花瓷器尤为出名,这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繁多、做工精细、图案工整且善于仿古。所仿制的大多为明代永乐、宣德、成化等年间的瓷器,也匠心独具,形态逼真,如不署名标注,常人很难分辨其朝代。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清乾隆,高53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6×10厘米。
扁壶蒜头形口,短颈,口与肩之间对称置如意形耳,圆腹,腹壁的两侧各凸饰一个鼓钉,长方形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辅以花卉、灵芝、梅花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这是一件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其造型、纹饰皆源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表现了乾隆时期在陶瓷器皿制作方面尚古之风的兴盛。

青花八仙过海图葫芦瓶
青花八仙过海图葫芦瓶,清乾隆,高57.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21厘米。
瓶呈葫芦形,撇口,短直颈,圈足外撇。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颈部对称置夔凤耳,绘如意云纹、璎珞纹、蕉叶纹、回纹。上腹绘画吉祥云蝠纹,下腹绘主题纹样“八仙过海”。八仙身披彩霞、足踏祥云漫步海面。瓶足边绘锦地四蝠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因“葫芦”与“福禄”音近,故葫芦瓶寓意“福禄”,具有“祝福”的含意。葫芦瓶是明、清时期瓷器中比较多见的造型。此器配有八仙图案,寓意“八仙祝福”。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清嘉庆,高2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7厘米。
瓶撇口,直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颈的两侧对称置螭耳。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云龙纹,辅以如意云头纹、海水纹、圈点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款。
瓶上的蛟龙体态矫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给人以凶猛剽悍的视觉感受。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此瓶上龙的形态体现了乾隆朝向嘉庆朝转变时期的装饰风格。
青花夔凤纹双陆尊
青花夔凤纹双陆尊,清雍正,高18.6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10.3厘米。

尊圆口,长直颈,溜肩,直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瓶体通过留白的装饰技法,颈、腹间绘有青花夔凤纹样。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双陆尊的名称源自器形模仿双陆棋的造型,系用于插花的陈设器。此器青花色泽淡雅细腻,体现了雍正朝的风格,是雍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
清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制技术高,因而胎胚坚白细润,成型工整,器体轻薄。大器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器愈加玲珑。因此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说。此时的青花瓷多采用淡描双钩法,勾出轮廓线,加以重染,画风细腻,构图疏朗,清秀典雅。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清雍正,高68.8厘米,口径23.7厘米,足径23厘米。
尊撇口,粗长颈,圆腹下收,近底处外撇,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瓶颈与腹部分别绘通景龙穿四季花卉图案,以海水纹、回纹、如意云纹相隔。近足处衬以海水江崖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形体高大挺拔。青花颜色浓郁艳丽,纹饰画工精细,具备清代前期陶瓷大器的伟岸风格。这种器形源自康熙朝的瓷尊,但口沿和足底撇度比那时的器物明显见小。
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
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清雍正,高21.2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7.9厘米。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腹以下内敛,近底处外撇,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通景绘枯树栖鸟图,栖落在冬日枯树上的山雀两两相对,野趣十足,别有情致。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书“雍正年制” 双行四字款。
此瓶图案疏朗大方,画意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