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珐琅彩瓷器

  • 2020-03-09 18:25:01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清朝晚期受欧洲进口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创新出一种新的在瓷器釉上彩装饰的技法就是珐琅彩,珐琅彩瓷器的生产都是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白瓷胎,选出精品送到宫中,再由宫廷造办处指定宫廷画师和宫廷写字人加彩装饰、题写诗句和款识。珐琅彩上的装饰画画风受西洋绘画影响,讲究透视比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个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高6.9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6厘米。

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珐琅彩描绘梅花两株,枝干苍老虬劲,设色娇艳。树下牡丹花朵怒放。一侧墨彩题“百啭千声随意好,琪花琼草逐时新”七言诗句。引首钤闲章“先春”,末尾钤闲章“寿古”、“香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此碗图案描绘细致入微,设色清雅,令人赏心悦目。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的画匠多出自供奉于内廷的如意馆画师,雍正朝有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等。正是画工的精湛技艺和非凡的艺术修养,方使珐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

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清乾隆,高10厘米,口径0.6厘米,足径2.8×2.1厘米。

瓶呈葫芦形,小口,长方形足,瓶身两侧置二绶带状耳。通体施黄釉,以珐琅彩满绘勾莲纹。瓶身两侧上下开光,上部椭圆形开光内以胭脂彩绘山水楼阁图,下部海棠形开光内绘西洋母子图。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纹样描绘细腻,尤其是开光内的西洋女子衣着华丽,因采用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而具有立体效果。葫芦形的瓶体和山水图案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味。东西文化的交融在这件器物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清乾隆,高14.4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2厘米。

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花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方栏。

此瓶装饰繁缛华丽,体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清康熙,高4.2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2.3厘米。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

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清乾隆,高9.6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2.2厘米。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 编辑:毋杨梅1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