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和技术优势让“京牌”小西瓜享誉全国,今夏“京牌西瓜”五彩缤纷

  • 2018-06-13 19:17:06
  • 北京晚报

又到了吃瓜季节,今年农业部门一口气推出三个小西瓜新品种丰富市民果篮子,橙黄瓤的“京彩”、黄皮红瓤的“金妹”,还有黄瓤的“皇贵妃”,除此之外,京欣、“超越梦想”系列品种早已成为北京西瓜的一张名片,今夏五彩缤纷的西瓜陪伴市民度酷暑。改革开放以来,京牌西瓜经历了产量起起落落、品种更新换代和设施种植的演变,如今异地种植、品种策略、设施栽培让“京牌”小西瓜享誉全国。

“技术瓜农”半年挣回60万元

靠卖瓜吃饭,靠技术致富,去年7位大兴瓜农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半年从云南挣回60万元“专家费”,成为走出北京的第一批“技术瓜农”。

去年年末,大兴庞各庄镇东义堂村瓜农张世同,接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的电话,说有一家云南的农企希望他推荐几位大兴的种瓜“专家”,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去云南指导种西瓜,500亩地,技术指导费130万元。

“这么值钱?”老张当时还有点不相信,既然是农技站专家推荐的应该假不了,他赶紧动手操作起来。老张之所以被推荐,一是北京西瓜数大兴好,庞各庄产区是代表,而有二十多年种瓜经验的老张,曾三次在全国西甜瓜擂台赛上捧回冠军奖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瓜爸爸”。老张近年来还牵头成立了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主动对接农技推广部门,成为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的综合试展基地。慢慢的,老张成了当地有名的“专家”,远近瓜农有啥问题,都会找他来请教。

去年元旦后,老张一行7人踏上了南行的火车。到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他了解到那里的西瓜大多是地爬式种植,且以大西瓜居多,立体种植的小西瓜几乎没有。他和雇主商定,种植当地没有的北京特产小西瓜300亩,每亩产量1750个左右,种植达标,付技术指导费60万元。云南的种瓜环境与北京不一样,他们从建造棚室、土壤消毒,到西瓜育苗、种植管理,一切都按照大兴的标准执行,全程指导农民种植北京畅销品种 “超越梦想”。3月下旬,小西瓜成熟上市,比北京提前了俩月,但甜度与北京的一样,达到14度,比当地产应季西瓜高出3度左右。这一茬儿很快就被抢光,7位瓜农顺利领到技术指导费60万元。

尝到甜头的老张琢磨着北方冬季西瓜休耕期,南方气候恰好播种,为什么不自己租地种错时西瓜呢?于是他又找到了新的生意经。“云南不仅地租便宜,而且生态环境好,是种植反季西瓜的好地方。”老张在云南租了280亩的瓜地,还是请大兴的瓜农去种植,4月上旬就成熟上市了。这些瓜很大一部分运回北京。不仅老张,庞各庄有名的老宋瓜园,其少瓜王宋绍堂这些年也在津冀地区圈地建“分舵”。北京主打的小西瓜品种“超越梦想”目前已在天津蓟县、河北清苑、定兴、承德、张家口等地推广种植1000余亩,每年约有300万公斤供应北京市场。

本地瓜提前俩月供市场

“本市西瓜露天种植鼎盛时期曾达到18万亩,是现在的3倍。”凭借北京南部以永定河冲积平原的沙地地质,大兴和房山一直以来是西瓜的主要产区。1990年前后,由于比较效益高,不少人辞职下海种西瓜:“当时一亩地的瓜能产生3000块钱的经济效益,而当时国家公务员一年的工资才1000块钱,瓜农靠几亩地就能盖房子。”当年,无籽西瓜和京欣西瓜成为饭店特供,商品价值也高。

随着城市扩大,西瓜种植面积减少,目前主产区分布在大兴的榆垡、礼贤、魏善庄,顺义的沿河、李桥,种植规模6万亩,市面销售的本地瓜占比16%。虽然种植规模萎缩,但种植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本地出瓜时间提前了近两个月。

近几年,针对本市西瓜主产区土壤连坐障碍和土生病害等问题,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进行品种引进与筛选、无土栽培基质研发、灌溉策略制定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目前研发出适宜无土栽培的3种专业基质和一个专用配方,在昌平、大兴、房山、顺义和延庆等区县有5个示范点,面积23亩,辐射100余亩。如今,设施无土栽培品种、植株管理、温湿度控制、灌溉施肥、植保等西瓜种植环节已经实现标准化管理,5月底市民就能吃上本地产、品质优良的小西瓜了。

小西瓜占比30%

“目前北京市场上30%的瓜是小西瓜,而其他省份的平均水平在2%左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瓜类科科长曾剑波称,北京品种具有优势,选育或者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北京市民都尝鲜在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为求差异化本市引进日本产小西瓜‘红玉’,肉细糖高且早熟。而2000年后,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陆续出来了。”曾剑波介绍,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调蔓栽培,原来,小瓜是从大瓜演变而来的。大西瓜秧有三条蔓,主蔓坐瓜;而对于小西瓜而言,三蔓可以坐俩瓜,产量翻倍,瓜农发现新大陆,十几年来都用这种方式。“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主侧蔓长势不一,先授粉先长瓜,也就是说,每秧两个瓜的产量变成了1.6个,而且品质也大打折扣,商品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农业技术推广站研发推广高密度两条蔓单瓜,两瓜长势一致。”

事实上,专家一直没有停止挖掘本地瓜相较于外地瓜的优势。“北京的瓜免去了远距离运输,这样就有机会选择皮薄、酥脆的品种。”早年,日本的“红玉”被引进,但很快遇到了问题。“皮太薄,瓜太脆,最夸张的是我进棚打了个喷嚏,‘咔咔咔’好几个瓜裂了。”容易裂的瓜确实酥脆好吃,但商品率低,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经历多年培育,今年,北京市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京彩”小西瓜终于摆上百姓餐桌,“超越梦想”系列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果肉密度比“红玉”高,果皮韧性更强,纤维细腻,富含的胡萝卜β素是普通西瓜的五倍。同时具备了远距离运输条件,为异地种瓜反哺北京市场提供可能。  本报记者 曲经纬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