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习惯将一些行业里高手冠以其姓氏之前,如“玉器王”、“爆肚冯”和“茶汤李”,我要说的这位“厨师刘”是科班出身的高手,至于他大名叫甚我倒不清楚了。就知道他把位于窦店的静真轩清真餐厅打理的有模有样。 谈到静真轩为何选址在房山窦店清真寺,“厨师刘”认为窦店是新农村建设排头兵,改革开放步伐快又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重要的是这里有汉、回、满、藏等十几个民族兄弟共居,有鲜明的地域风情。目前他感到最满意的就是,已经初步完成了把北京清真第一店“鸿宾楼”的特色移植到西南郊的初衷。
好手艺师出名门
做餐饮业绝非是锅碗瓢盆交响曲,煎炒烹炸咕嘟炖那么简单。它首先了解老祖宗的玩意儿,是要被慢慢熏出来的一种文化。
“厨师刘”说,清真菜在我国历来享有盛誉。在我国除回、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等十个民族食用清真菜以外,在其他兄弟民族中间,也很受重视和欢迎。“厨子刘”本人就是厨师的后代,而当他参加工作时又恰巧找到了厨师的工作。当年到鸿宾楼工作时,带他的师父就是从津迁京班底中的,清真菜高级厨师王继德(已故)。另外一个师傅是该店老灶头(厨师长)的儿子,在学徒过程中是两位巨匠一人架他一只胳膊,一点一点学规矩耍手艺,那功夫底子是可想而知了。
从十几岁站上灶台跟刀锅案板擀面杖打交道,一下子干了小30年的“厨师刘”说,我的师傅那些老一辈勤行人他们就是一座座丰碑,指引我人生的航道。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勤行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技术。到今天,凡是来过静真轩尝过我制作的烤羊腿、红烧牛尾、红烧蹄筋和醋溜木须加肉片,这些个菜品的食客不少人都夸奖,这菜品不亚于鸿宾楼的。有一次,以一句广告词“吃嘛嘛香”而闻名于世的相声演员李嘉存先生和文艺界的朋友来店里就餐。事后,我请各位提点意见,李嘉存亲自上手演示了焦熘肉片的做法和如何勾芡,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由此俩人成了至交,还一同上了北京电视台美食节目,为观众现场演示清真菜的具体做法。
传承创新清真菜
对于改革创新菜肴,“厨师刘”讲了个民国期间老北京一家清真馆的故事,它的成名就立足于改革,既改进经营方式,也改进烹饪技术。当时有位常客、一位从南京来的回族玉器商童文裕,他平时爱颠勺鼓捣点炒菜,常跟这里掌柜和厨师们聊一些南方风味菜的做法。后来,这儿的厨师即在回族传统的菜肴里介入了南方炒菜技法。比如,过去清真馆不讲究用高汤,后来注意用牛肉和鸡鸭吊汤;过去炒菜以勾芡为主,后来改用高汤煨火靠;过去调味偏口重,后来改为清淡而鲜香,并且咸淡适宜。“厨师刘”引为借鉴,把煨牛肉、红煨鸡、白煨鸡、东坡羊肉等南方风味菜统统引进到北京当地的清真菜中。因此说,百十年前老一辈厨师的改革思路也延续到青年一代,共同对改进清真菜肴增加菜的品种作出很大的贡献。
烹饪也是拼文化
5年多来,在经济发达人文和谐的房山小镇窦店的所见所闻,让“厨师刘”看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周边开发区、汽车城等集约化生产基地的建成和运转使用,窦店早已是繁荣的经济中心了。 他说,现在是农村城市化,城里人到郊区游玩如同家常便饭,企事业单位的白领和在此落户养老的各地老年人,以及络绎不绝走亲访友的来客都是这里人口构成的因素。现在“厨师刘”的静真轩平日服务单位里的“小白领”,周六、周日主要为那些探亲、串门的“老小孩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用餐对象,制定不同口味特色的菜肴。
对于营运团队的工作标准,作为经理的他只是要求给客人做的每一道菜,你厨师必须要亲口吃过,才知道是不是安全,是不是美味。他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他还推崇制作菜肴必须手工操作。此外,他对机械化、工厂化生产的快餐不敢恭维,因为它缺少人与菜肴之间的交流互动,称之为没有生命力。
“厨师刘”最后说,现在做餐饮业竞争激烈,拼到最后是拼文化。谁能秉持这一点,他的产品就一定会受到大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