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太行深处的美食——舌尖上的味道·井陉

  • 2019-10-25 15:24:57
  • 石家庄吃货小队

井陉千年古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乃冀晋通衢要冲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地处冀晋之交的太行山中段东麓,既有着北方草原民族古老的血统,又有着中原农耕文化生活的深厚积淀。千年积淀留下无数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北方饮食文化。

井陉自古民风淳朴,崇尚节约,饮食以粗粮细作,细粮精做而独具特色。

由于与山西省接壤,深受山西面食文化的影响,抿须儿、闲饭、咸食是招待外地客人的特色食品。

井陉抿须儿

01井陉地方特色小吃,流行于井陉县全域,历史大约在一千年以上。在平山等地又名疙豆儿、因状如蝌蚪而得名抿蝌蚪。

所谓抿须儿就是用一个锄子一样的铁器,将放在抿须床子上的面团“抿”到烧开了水的锅里,形成一个个像“蝌蚪”一样的小面须。

抿须儿的卤汤很讲究,芥菜卤最对味儿,不过,西红柿鸡蛋和清汤卤也很是不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抿须儿滑溜细嫩,食后胃口舒服。很筋道,有面的韧性。汤料不同,其味各异。以肉炸酱为卤汤,柔和香软;炒酸菜卤汤,酸滑利口、西红柿卤汤色鲜味美、如果在开水锅里滚白菜、菠菜或萝卜片,喷上葱花(油喷)味道更好,也有在咸饭锅里抿蝌蚪。

井陉苦累

02井陉苦累又名“井陉坷累”,是井陉民间的传统饮食之一,乃井陉历史上“糠菜半年粮”时期的产物。

“井陉苦累”的原料十分丰富,如:家槐叶、洋槐叶、洋槐花、榆树叶、榆钱儿,煮熟并浸泡过的柳叶、柳絮、杨絮等;有野菜,如:青妮菜、拉拉菜、面条菜、蓬蒿菜、劳力菜、人青苗、煮熟并浸泡过的柳叶、柳絮、杨絮等;有家常蔬菜,如:胡萝卜丝、胡萝卜缨、豇豆角、土豆丝等。其调味添加料除食盐外,由最初的花椒叶,发展到后来的花椒水、花椒粉、五香粉等。

“井陉坷累”当数以洋槐花或榆钱作菜、以花椒粉或花椒水调味、用五比一的白面和玉米面的混合面为主料,蒸熟放凉后再放蒜瓣油炒。

每到春天,当鲜花铺满山坡并爬上枝头,遍地翠绿,鲜花着与大地这块织锦的时候,用榆钱儿呀槐花呀烹出美食,能将这些阳春的味道留在唇齿间好几日呢。是清香淡雅的!

缸炉烧饼

03井陉自古民风淳朴,崇尚节俭,饮食以粗粮细作、细粮精作而独具特色,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缸炉烧饼”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细粮精作食品,而且历史久远,长传不衰。

制作井陉缸炉烧饼的关键之一是“缸炉”。古时的缸炉外套是用当地特产的旧瓷大瓮(现在多改为盛食用油的铁皮大桶),底部架上炉条,上边扣上一个凿去底的较小的陶瓷缸(俗称二斗缸),形成上口小、肚子大的缸炉膛。炉膛内的燃料是用烟煤燃烧过一次以后无烟的乏炭,以使火力适中,烤出的烧饼无煤烟味。

做烧饼用的面粉要选上好的小麦面粉,先用适量食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再折起,反复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的烧饼坯。擀得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时就越香脆可口。将擀好的烧饼坯光面向上排列整齐,抹上清水,撒上脱去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粒牢固地粘在表面上。待“缸炉”的炉壁烧热到适合的温度时,即可将烧饼贴到炉壁上烤熟食用。如在和面时根据需要适当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为“油酥烧饼”,口感更加鲜香酥脆。

山药面饸饹

04山药面饸饹很筋道。那些年,农民们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药面饸饹了。山药亩产高,好种。

莫非“山药面”要消失了吗?这可是乡情的一部分,缺少了这一部分,在我的心里,整个乡情是不完美的。

井陉人称红薯、甘薯为山药。为区别于中药用的“山药”,俗称“红山药”;称马铃薯为“土豆”或“山药蛋”;称药用山药为“长山药”或“菜山药”。

井陉产的山药多数为红皮黄瓤的,偶尔也有红皮白瓤、红皮红瓤、紫皮紫瓤、白皮白瓤或白皮黄瓤者,味道又有甜、面、干面之分。

将山药片磨成面粉,可以蒸干粮、擀面条、包饺子、轧饸饹等。用蒸熟的山药面饼子轧成饸饹,配上酸菜卤,酸甜可口,味道鲜美;将山药面饸饹油炸食用,香甜酥脆,老幼皆宜;掺入适量白面、豆面等,擀成面条或包成饺子口感都很好;还可烙山药面烙饼、擦抿须儿、抿蝌蚪儿等;山药面饼子切块配酸黄菜炒着吃,有扒糕的味道。

1959年粮食缺乏,农村食堂化进入比较困难的时期,将山药面变着花样吃,声称“山药能做百样饭”,甚至召开吃饭现场会,比赛哪个食堂用山药做的花样多,树立“吃山药变花样标兵”。山药这一平凡的食品,为井陉人民度过生活困难立下了大功劳。

包皮儿面

05这种面条上下二层为白色,中间为褐色,所以又称为“夹心面条”。面条做成夹心的,猛一听井陉人真有想象力啊!究其苦衷,却是为了把豆面变着法儿吃下去。

做包皮儿,先把白面和成团,擀成圆饼状,然后把山药面也和成面团,再把山药面包在白面里,就像包包子那样,用擀面杖压平,最后切成面条。

面条儿煮熟后浇卤食之,如果再配上点腌菜,味道会更好。有面粉香,富有质感,坚韧弹牙,像有生命一样和牙齿在拔河。

在井陉吃面是不能一箸放入口的,而是要一条一条吃,才能征服和享受那面条的筋道。华丽的手艺,实在的吃食,令人饱足。吃一碗,可以半天温饱。

北瓜饭

06井陉人种植北瓜历史较长,明清时期均有栽种,而且品种较多。有形状如枕头、脖子细长的“雁脖瓜”,有圆形如木墩状的“墩墩瓜”,有圆形较薄像烙饼的“饼包瓜”,还有头部细尾部粗、状如秤锤的等等;味道有平淡的、甜味的、甜中带面的。优质、高产品中有“一串铃儿瓜”,现蕾后每个叶腋长一个北瓜,一棵瓜能产一百多公斤。

北瓜历来是井陉人的当家菜品种之一,很受青睐。井陉民谚“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指的就是种北瓜。旧时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早播的北瓜长出嫩瓜,就可以接济生活。用北瓜做闲饭,能代替主食。秋季北瓜成熟后,选取色泽暗红中泛绿的“面瓜”,加上绿豆、小豆、豇豆等上锅煮熟,老北瓜煮豆子甜中带面,胜过玉液琼浆。更加上北瓜本身耐消化,能坚持较长时间没有饥饿感,井陉人俗称“坚饥”,可代替面食干粮,是瓜类蔬菜中的珍品。

核桃园拖刀面

07井陉地方名吃,创制于井陉核桃园村一带,因工具独特,技法独特,面好吃,现已列入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拖刀面的特色在于切面的工具,是一种特制大刀。这种刀,长约60公分,由刀槽和刀片组成,刀槽的一头是刀把,另一头弯下来,在底端铸成一个圆形平托。因大刀太沉,拿不起来,切面时需握住刀把,来回拖动,故名拖刀面。拖动过程中,那圆形平托始终不离案板,自然而然起到平衡的作用。切出来的面粗细均匀,如机器切出来一般。

据当地人介绍:以前井陉农村,过事儿没有酒菜这一说,只有亲家席有酒菜一桌,其他多少人都是一碗面管饱。供应这么多人同时吃面,自然要‘大家伙’上阵。”拖刀面可以说是过事儿专用产品,要好几个壮男子配合,有人专事和面,有人主擀、有人配合擀。单就面条而论,拖刀面可以说是最好吃的面。过了水的面条入口极其爽利,嚼起来微硬,但不是让人胃里难受那种硬,吃下去舒服、痛快,并且比较耐饥。2009年,核桃园拖刀面制作技艺入选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豆面饸饹

08清水豆面饸饹是井陉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上世纪50年代曾在井陉天长镇流行一时。除了具有汤清味美、浓香怡人、冷热均可、四季皆宜等特点外,还具有利口开胃、增强食欲、润肤乌发、清火去郁、强肾健脾、解除便秘等特殊功效。

它的配料很有讲究:不用荞麦,而用豆面。以适量的绿豆、黄豆、小豆混合,在水磨上磨成面(以水做动力推动石磨,磨出的面特别细,非一般石磨可比,更非电磨可比,井陉许多传统主食是用水磨面做的)。其中,绿豆面发筋,可以拉条,小豆面发脆,吃着有劲,黄豆面微甜,豆香味浓。煮熟装碗,另用一盆,放酱油、香油、盐、小葱叶,用开水冲起盖住,待盐化开以后,浇在饸饹上,当地土话称“泼码儿”,类似于现在的清汤面,既清香可口,又保持了豆面的原味。

黄子

09传统地方风味食品,有的地方也叫饼折,黄子一般用玉米面做原料,也有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做为原料。将玉米面、黏米面发酵,加入适量的南豆、豌豆等和面蒸成糕状,用刀切成豆腐块,吃起来暄软香甜可口,是井陉人过去常食的粗粮细作食品。也可以放到鏊子上摊制,黄子色泽焦黄,外形漂亮,吃时可以直接食用,或上锅蒸热或放在火盆中烤热,香甜可口。

摊黄子,手法很重要,一勺棒子面糊糊,由中间倒下,动作要缓,等待面糊慢慢的向四周均匀漫开,而这一勺里的份量也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面量多了,则面糊容易溢出锅边,摊出的黄子面饼过厚;而面量少了,则面糊在锅里分布不均匀,面饼过薄焦香味不浓郁。摊黄子,火候也是一个问题,一定要慢火,急火催生了焦糊味,棒子面的玉米香则被掩盖。

井陉窦王醋

10窦王醋在井陉一带很有名气,其制作工艺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窦王醋与窦王墓有关。

窦王墓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清代顺治年间,仇氏先辈迁居此地,随之带来了自己特有的酿造食醋技艺。所造食醋质地优良,深受世代乡亲喜爱,至今在井陉还留有“打好醋——窦王墓”的俗语。目前能追溯到的酿醋先人是清代末年的仇炉台先生,其子仇二丑16岁进入醋坊学习酿醋,终身为业。其孙仇书润继承父业,以醋谋生,并将祖传酿造技艺传授给儿子仇建军。窦王醋酿造技艺主要传承人仇建军,传承祖传技艺,但不拘泥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酿造流程,使窦王醋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力。1996年注册了“窦王”商标,建立起自己的醋厂,把窦王醋的市场扩展到全国各地,并且还远销国外。

长期食用能增强食欲,软化血管,兼有对高血压、胃热、胃痛等的保健功能。窦王醋的主要酿造流程有原料清洗、加曲进缸、酒精发酵、添糠翻醅、熟后加盐、成熟醋醅、熏醋、淋醋、配兑加热、成品装桶等工序。因工序繁杂、配料严谨,虽没有任何添加剂掺入,成品醋也可存放数年,色味不变。

井陉煎饼

11井陉煎饼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与井陉的地理环境有关。因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多为山区,素有“七山二水一田”之称。又因土地贫瘠、多旱少雨之故,历代人民多以种植小杂粮为生。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聪明的井陉人发明了粗粮细作小吃——井陉煎饼。

井陉煎饼的食用方法很简单,可直接吃、卷菜吃、蘸酱吃、泡着吃。若是把两张一份折叠起来,搭在室内悬的竹竿上晾干,可保存半年之久。

井陉煎饼讲究越薄越好,刮的时候能透出下面鏊子的黑色,取下来薄如纸,晾干了吃着脆,摞起来吃着软,放一放吃着筋。会吃的人,要求煎饼必须有豆味儿,否则不认账。

吃法多以汤菜泡之,如熬菜泡煎饼、咸饭泡煎饼、羊杂汤泡煎饼、另外,还有涮煎饼、炒煎饼、煎饼卷大葱等。

井陉煎饼制作技艺于2011年列入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柿子

12井陉地方特产,井陉的柿子树分布较广,旧时是干鲜果品中的当家品种,日常食用、度荒充饥、出售换取生活用品等。井陉的柿子有四块瓦儿、唐县柿子、牛心柿子三种。夏季柿子树开花后结出幼果,过去贫苦农民捡拾落地柿子果晒干碾碎,掺入面粉做干粮充饥;9月、10月份柿子陆续成熟,青绿色的苦涩,需用温水浸泡脱涩后食用;呈金黄色后摘下可储存至冬天食 “软柿子”;亦可用软柿子的果汁掺入面粉中蒸甜饼子;冰冻后的软柿子叫“昆柿”,放在灶台上化冻后可充饥食用;井陉民间有句俗语“老汉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入冬以后,满树的柿子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树梢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一道诱人的靓丽风景线。

井陉手拔条挂面

13传统地方特产,创制年代不详。主要出产于井陉矿区赵村店。以本地产小麦经过晾晒、清洗、粉化、磨制等工序,提取精粉为原料掺水和面,和面时需反复揉搓、挤压约一小时左右,使面团光滑、筋道。然后饧面、盘大条、小条,饧面、缠杆,然后再专用的饧面池内再次饧面、分杆,再将面取出,在专用场地精细撑面、晾晒。晾干后,由两人合作将挂面摘回,放在宽一米、长两米多的案板上,经过切、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制作成细如丝线、中间有孔的手拔条挂面。特点是空心,细滑、筋道、柔软。适宜老人、病人、产妇等体弱人员食用。有“盛在碗里,有面无汤;挑起来后,有面有汤;吃在嘴里,嗓子流汤”的说法。

井陉酸枣

14井陉地方特产,长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及荒地,受有害物质污染少,甚至无污染。比一般枣小而圆,外皮呈紫红色,光滑而无皱纹,核小、内厚、味酸甜,是药食同源食品,果核仁是中药材,熟枣仁养心安神。果肉可生食,也可晒干储藏度荒。果实较大者味甜微酸,鲜美可口宜于生食,小者酸味浓多食牙痒,宜于晒干碾面粉食用。

目前已经开发有酸枣汁、酸枣酒、酸枣面、酸枣茶、酸枣糕等多种食品。

面菜

15面菜是一种由面粉掺入蔬菜合成面团炸制而成的方片状食物,是以前井陉随处可见的地方小吃。

将白面团反复揉搓,最后成圆润而平滑形状。经过强有力的反复挤压,面团才会筋道利口。随后,取一些面粉与胡萝卜丝、食盐混合均匀,兑水和成同样大的面团,有了胡萝卜的加入,面团呈现出俏丽的淡橙色。将两个面团分别擀成饼状,叠在一起,再将它们擀贴合。紧接着,将双层的大面片切成一块一块的小面块,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而成。这是最纯粹质朴的味道,淡淡的小麦香混合着胡萝卜的味道,伴随着筋道的口感中在嘴中慢慢释放,微微的咸味恰到好处,油炸后特有的香味弥补了面与菜的寡淡,使得口感更加丰富。

面菜不要急于趁热吃,放凉后往往会更有嚼劲,咀嚼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因其耐嚼、耐放的特点,面菜成为休闲食品的不二之选。

饶饶

16井陉当地一种民间食品,洋槐花是制做饶饶的主要材料。每逢花开时节,一棵树总要爬上去三四位主妇或孩子采摘槐花。而树下,妇女们则将槐花、嫩叶捋在篮内、口袋内。孩子们若在平时爬树,是要被大人打屁股的,但此时可以任意显示本领。往往花季未过,棵棵洋槐就已变成光秃子了。

主妇们将采回的槐花淘洗净,借槐花上残留的水分,与三分之一的玉米面和三分之二的面粉混合,再撒上少许食盐,拌匀后上锅蒸熟,就做成美味可口的饶饶了。吃的时候,或直接以蒜泥或辣子佐食,或待饶饶放凉后另加油清炒或辣炒一下再食,各有各的口味。其实,主妇们制做饶饶可选的材料很多,除暮春的槐花外,初春的杨须、榆钱儿及各种野菜,仲春的扫帚苗,盛夏的各种蔬菜,初冬的红薯叶子等,都可以选用。土豆、红薯、胡萝卜也可用来制作饶饶,但要将其切成丝后使用。也有人使用土豆制作饶饶,吃剩下一些,第二顿加辣椒热炒,其味道香辣,回味无穷。选用不同的食材,各有各的味道,但最好吃的人们觉得还要算洋槐花饶饶了。

四十八大碗窦王宴

17皇都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11公里处,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已有此村。相传隋末窦建德起义,在此定都,自封夏王(当地人习惯称窦王),故称皇都。

据传,夏王在一次打仗凯旋后,为鼓励士气,要犒赏三军。火头军遵命,将一些战利品、慰问品和在当地采集的野菜鲜果拼凑在一起,精心制作了“四十八大碗”罕见的菜肴。在鼓乐声中,夏王与将士们大口吃菜,大碗喝酒,划拳猜令热闹了一番。酒兴之余,将士中有人提议,这么好吃的菜,得有个好名字,最后将士们将这次美味佳肴定为“四十八大碗窦王宴”,并将各道菜肴分别命名为“凯旋乐供”“平安托福”“八面伏击”“紫气东来”等,因年代久远,全部菜名追忆不整,其中也有不少演变。

夏王蒙难后,当地百姓在锦屏山建立了窦王祠。每逢农历五月和九月庙会期间,由法师主持仪式,各路僧道在此斋戒沐浴,诵经念佛,摆“四十八大碗窦王宴”做供祭祀。后各地善众茶会研讨,歌舞会出依次举行。时至今日,当年那种大口吃菜、大碗喝酒的庆功场面依然盛行不衰,人们把犒赏三军的窦王宴转化为缅怀夏王功绩的祭祀贡品传承下来。

咸饭

18俗话说“南方米、北方面,太行山区吃咸饭”。咸饭顾名思义是指农闲的时候吃的饭。把时令的瓜、菜、小米、玉米等混在一起儿煮,有条件的再放些杂面条儿,绿菜叶儿。锅里的小米是不变的,而瓜菜是随季节变化的。咸饭是井陉人喜爱的一种既简便又颇具营养的饭食。咸饭是粮菜混吃的传统吃法,在百姓家里做法多样。

“咸饭”的做法很简单:水烧开后,将适量的根类菜果(如红薯、胡萝卜、蔓菁)和瓜类果实(如北瓜)切为核桃大小的块后和适量的小米一并放入锅中熬煮,将熟时,放入少许杂面条(由各种豆类杂粮面手擀而成)、少量时令蔬菜(如豆角、小白菜),同时加入少许食盐再熬煮至熟。锅内所放材料虽多,但要掌握到饭熟后保持稠稀适中,而不能成为插入筷子而不倒的粥。盛在碗中,观其色有红薯、胡萝卜的红,蔓菁的白,小米的黄,蔬菜的绿;食之,倍感菜果的甜、杂面的香。

咸饭这种太行山传统的饭食,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养育了太行山的历代儿女。如今,咸饭已成了井陉人招待客人的美味,尤其符合现代人减肥健康的追求。

馅团子

19传统地方饮食,创制年代不可考。主要出产于井陉矿区。用米面或玉米面包菜或豆馅蒸成的干粮,以馅分为菜团子和豆馅团子,有甜、咸两种。豆馅团子做法是用豇豆、小豆或绿豆掺红枣面,入锅煮烂搅匀做馅,用稷米发面、玉茭面掺黄米面做皮,包成团子,蒸熟食用。纯玉米面团子,是不添加面粉的,添加面粉蒸出玉米面发死不好吃,正宗玉米面馅团子只加磨豆浆过滤的豆渣,豆渣加入起喧软作用,看上去玉米面团子没什么,从中能看出的是真功夫,才能用纯玉米面团出光华不开裂的馅团子呢!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做一些其它的菜馅,如:萝卜丝肉馅、白菜肉馅等;细沙馅就是把红赤豆煮烂,去皮,然后加糖熬制。

云头儿

20传统地方风味食品,绝对是细粮精做的代表了:和两块面,一块普通白面,一块加红糖或甜面酱和成红色,两块分别擀成薄饼,叠在一起卷起来,再切片,断面红白相间。这样如层层花纹一样的食物够好看的了吧,还不行,还要用两手各拿一双筷子,在入锅炸之前,逐个将椭圆形面片夹出几个凹来,夹完之后,变得和画上的云朵一样一样的。

这样的艺术品不像面塑只在极特殊场合专门做,这是南陉、孙庄一带过事儿时广泛食用、批量制作的艺术品。

井陉是一个民俗文化异常丰富的地方,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精神的丰厚。就像云头儿这样的食物,不光是味觉的享受、视觉的盛宴,更是智慧的闪现,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