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
京西太平鼓,受河北太平鼓的直接影响,是流行于京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从前,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太平安乐"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北京地区,主要是门头沟、房山、石景山等地流行的京西太平鼓,基本是一种来自满族妇女歌舞的女子集体舞。以前,这种舞没有男人跟着掺合。男子打太平鼓,始于二十世纪初,是近百年来,才兴起的。,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太平鼓盛行于京西,还有一段传说。门头沟大峪村有一处坟地,其主人是清代京城的一位"九门提督",大峪村里有人在他城里的府上干活,学会了技高优美的太平鼓,于是京城打鼓的技艺也融入了门头沟。琉璃渠村老艺人彭松年说,其外祖父樊宝善已是太平鼓第四代艺人,太平鼓在门头沟最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