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北京胡同里的旧时光 讲述记忆里的胡同往事

  • 2021-08-16 10:22:53
  • 北京晚报

钟楼、鼓楼、什刹海一带,是方喆最熟悉的地方,十七岁的单车也逐渐骑到年过而立。

“我特别怀念小时候的胡同生活。放学回家走到胡同口,就有邻居大妈跟你打招呼,‘到我们家吃饭去吧!’人和人之间就是这么近。” 1987年出生在什刹海边胡同里的方喆对小时候在胡同里的时光记忆犹新。那时候放了学随便玩,一路上踢足球、听鸽哨声,玩透了才回家,也不会有负罪感。不像今天,得着急忙慌地回家写作业。

2014年,方喆拿起摄像机,拉来相熟的邻居、朋友,组建了“鼓楼人艺”微电影团队,用他最熟悉的北京方言,讲述记忆里的胡同往事,找回当年的感觉。

没有灯光、没有化妆,一台相机、一支三脚架,方喆开始了自己微电影创作。

“影壁”发音读“影背”,炒肝儿是“喝”的不是拿筷子夹肝儿夹肥肠那么吃的,拔根儿的叶柄要踩在鞋子里沤一天才更有韧劲儿……七年来,方喆断断续续拍了50多部微电影,有北京方言系列、旗人系列、北京顽主系列、传承系列、曲艺三部曲等。

他的学生李春晓和李春晓的同学张欣铭成了方喆的“御用演员”。这些年,陆续有100多人走进方喆的微电影,最有意思的是律师崔淼,在主持人比赛中听了同为选手的方喆讲自己拍摄微电影的故事,也来给方喆当演员,这个山东姑娘学起了北京话,可以以假乱真。

张欣铭是方喆的“御用演员”,不用太多的说戏,就能明白方喆的想法。

在清华池博物馆里,党支部书记任新春为方喆介绍这老字号的历史往事。除了胡同,方喆也在了解、记录北京老字号的历史,并将其融入创作之中。

方喆拍摄的北京方言微电影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2018年前后,方喆成为西城区百姓宣讲员,结合各种主题,宣讲他拍摄北京方言微电影的故事。因为拍摄微电影,方喆还受到邀请,成为北京阅读季的主持人,经常在中国书店雁翅楼店组织文化沙龙,放他的微电影。而微电影也戳中了一些老北京居民心中的念想。他们有的人从通州坐车到地安门边上的雁翅楼店,就为看方喆的微电影,听方喆那熟悉的胡同方言。“就是天上下刀子,我顶着案板也得来给你捧场。”有一天下着大雪,冒雪来听讲的一位六七十岁的奶奶跟方喆说。

闲暇时间,方喆游走在北京四九城的胡同中,寻找记录那些有特色的胡同与胡同里的故事。

影响力大了,方喆觉得自己的责任也更大了。如果说以前拍北京方言微电影对他而言是一种兴趣,现在,则变成了责任。他的拍摄范围,也不再局限在鼓楼周边地区,而是拓展到东西城更多胡同里。他拍摄的人物,也拓展为各种各样身上有老北京故事的人。方喆,正跟时间赛跑,记录那些日渐消失的文化。

本报记者 于丽爽文 白继开摄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