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岁的国家级非遗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说:“我要挑到看不见为止。”

展演活动以“艺针忆绣”和“白鹭为霜”非遗服饰秀开场。

观众观看高校学生采用非遗技艺结合现代工艺制作的创意产品。

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国内知名设计师、国内优秀设计团队展示非遗项目风采。
6月9日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分为“非遗”和“文博”两大板块,主题分别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6月4日晚,以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亮布、挑花、手推绣、青瓷、京绣、荣昌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相融合的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为观众呈现为期6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秀。
11场以非遗为创作主题的时装秀异彩纷呈,其中包括苗绣主题的“艺针忆绣”,二十四节气为设计灵感的“白鹭为霜”,苗族地区风格鲜明的“苗净千寻”,与雷山刺绣融合的“布衣经纶”,辅以原生态舞蹈和民族器乐的彝族风格的“云想彝裳”,展现湘西苗绣风采的“木真湘韵”,蜡染主题的“采蓝之忆”,结合荆楚地区多种刺绣类非遗项目元素的“挑绣之韵”,京绣为主题的“流光溢彩”,已有千年历史的夏布打造的“苎梦东方”以及一场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服饰秀。6月9日,一台融合刺绣、琴、棋、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样式的情境式“老有所为”非遗服饰秀也将亮相,这场服饰秀的模特儿有点特殊,她们不是年轻的摩登女郎,而是优雅的银发老人。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时尚融合,呈现传统工艺的精湛绝妙和创意设计的奇思妙想。开幕式上,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等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同登台讲述非遗的故事,使开幕式变成一堂“非遗公开课”,为期6天的展示活动也成为中国传统风格纺染织绣类非遗项目的一个集中展示。
本报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