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老字号餐厅菜肴丰富,口味独特,并与时俱进,不断推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菜品,满足不同顾客的多元需求。
美味斋饭庄
全新升级的环境与服务,50余道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菜品……5月1日,位于广安门内大街翔达大厦首层的西城区属北京老字号美味斋饭庄重新开门营业。
美味斋饭庄内焕新的环境优雅舒适,7个风格各异的包间更是仿佛穿越回老上海。 美味斋饭庄负责人介绍,此次全面升级改造,老字号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致力于全方位提升顾客的用餐体验。空间布局上,全新设计让店内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愈发雅致,增设的多个包间, 可满足不同顾客的多元需求,适合商务宴请和亲友聚会。
在这样充满沪上风情的地方,吃一桌老字号正宗本帮菜,真是沉浸式体验了。美味斋饭庄负责人表示,菜品研发上,老字号在坚守经典本帮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50余道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菜品, 这些新菜品既保留了上海本帮菜“浓油赤酱”的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烹饪理念,为食客带来全新的味觉享受。
在50余道新菜中,美味斋饭庄主厨特别推荐三款不能错过的美味。一是八宝葫芦鸭,这道佳肴内里大有乾坤,它精选八种珍贵食材,组成“八宝”阵容,这些食材在大厨的巧思下,经精细切配、炒制调味后,巧妙填入鸭腹之中,饱含着多种食材的美妙融合。
其二是奇妙咕咾肉,这道菜以奇妙的酱汁巧妙地平衡了肉的油腻,口感清爽。马蹄的爽脆与肉块交织在一起,丰富的口感既层次分明又相得益彰,在口腔中奏响一曲奇妙的味觉交响乐,令人回味无穷。
其三是雪菜蒸黄鱼,选用半野生大黄鱼,配以雪菜蒸制,清香中见滑嫩,细腻有层次,补而不腻。
据介绍,老字号美味斋饭庄创始于1923年,源于上海。1956年,为响应“全国支援北京建设号召”,美味斋带着地道的上海风味扎根京城,特色生煎包、阳春面、红烧明虾、八宝辣酱等经典沪菜,既为在京的上海人带去了家乡的味道,慰藉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又凭借实惠便捷的特点,迅速融入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收获各界广泛赞誉,成为京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美味斋饭庄历经变迁,于2017年重回菜市口,在广安门内大街翔达大厦南门首层重新亮相,响油鳝糊、红烧肚裆等经典本帮菜,以及上海生煎包,始终是食客餐桌上的热门之选,凭借精致的菜肴、细腻的口感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大家真切感受到“这还是原来的美味斋”。
地址: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翔达大厦首层
仿膳饭庄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版图上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清朝皇室的饮食精髓,跨越世纪的风霜,依旧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这便是被誉为“皇家味道,市井情怀”的仿膳饭庄。自1925年创立以来,仿膳饭庄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精湛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连接古代宫廷与现代社会的一座桥梁,讲述着一段段关于美食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赵仁斋曾是清宫厨官,他凭借对皇家膳食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厨艺,与同样来自御膳房的王玉山、牛文质、赵承寿等同仁于1925年共同创办了“仿膳茶庄”,也就是仿膳饭庄的前身。仿膳茶庄供应清茶、宫廷糕点和各种风味菜肴,以肉末烧饼、小窝头、豌豆黄最为有名。1956年改名为“仿膳饭庄”,专营宫廷菜肴,“满汉全席”是其骄傲之作,名扬海内外。
古老的北京城里,仿膳饭庄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厨艺著称,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原则,仿膳饭庄致力于将清朝宫廷的御膳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融入现代餐饮的创新理念,让这份古老的味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继承清宫御膳“清、鲜、酥、嫩”的特点和传统清宫菜肴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仿膳饭庄不断探索与时代相融合的新菜品,至今已创新菜品七八百种。比如其特色菜肴“四抓”,即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虾,这是源自康熙、乾隆年间的经典菜肴,经过代代厨师的精心改良,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又适应了现代人的口味需求,展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四抓”中的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抓炒里脊要求肉质鲜嫩,火候恰到好处;抓炒鱼片要求鱼片轻薄如纸,滑而不碎;抓炒腰花注重腰花的处理,既要去除异味,又要保持口感鲜嫩;抓炒大虾则对虾的选择和火候掌握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菜肴不仅考验厨师的技艺,更是彰显食材选择和处理能力的一种艺术。
除了美味的菜品之外,仿膳饭庄的环境也是其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位于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顾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物,还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独特的就餐体验,使得仿膳饭庄成为众多食客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口味偏好,仿膳饭庄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全新打造了“仿膳茶社”餐饮品牌,将宫廷糕点这一珍贵的美食遗产带入大众视野,更以平价、亲民的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仿膳茶社内的装潢古典雅致,明黄色的主色调让人仿佛置身于皇家宫殿之中。店内提供的不止是美味佳肴,还有那种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体验。
今年,北海公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与其同龄的中华老字号仿膳,也迎来创立100周年的时刻。历史名园与百年名企强强联手,以“宫廷美学”为灵感,推出限定文创餐饮——北海玉兰酥(枇杷百合馅)与北海桃花酥(杏脯奶酪馅)。
高洁的玉兰与清冷的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与仿膳匠心制作的糕点相映成趣。玉兰酥以枇杷与百合入馅,酸甜交织中透出清雅;桃花酥则裹挟杏脯与奶酪的醇厚,酥香中饱含春日生机,让游客在移步换景间,尽享“舌尖上的春日诗篇”。
两款新品在北海公园内仿膳茶社限时发售。未来,双方还将陆续推出多款限定产品,以美食为媒,让北海公园与仿膳的故事持续绽放。
另外,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仿膳饭庄携手北海公园精心打造的“北岸吉市”于5月1日在仿膳茶社前广场揭开序幕。
北岸吉市融合北海公园历史名园传统风貌,因地制宜与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创作运营,为北海公园注入传统与创新的“城市御园”空间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微型摊位空间,为游客打造一条集“看学做买晒”于一体的消费动线,成为北海文化的新地标。
在北岸吉市,传统与创新交织碰撞,非遗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步入市集,传统匠人的精湛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交融。
琳琅满目的项目中,非遗展销区尤为引人注目。竹编、剪纸、傩戏、漆器等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活,一针一线、一刀一刻间,匠人精神熠熠生辉。与此同时,现场设置了非遗宣教展区也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驻足体验。年轻传承人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潮流文创产品,如傩戏面具制作与涂色、皮影戏DIY等互动项目,让市民游客在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期间,北岸吉市还将携手本地设计师推出非遗联名文创产品。纯金银錾刻装饰画、傩戏面具手机壳、竹编发饰等创意产品,让古老技艺以实用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此外,本次活动还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业团队推出了“非遗传承人宣传计划”,通过平台扶持、品牌孵化等方式,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悉,北海公园北岸吉市将从5月1日起持续90天。在此期间,市民可在仿膳茶社前广场区域免费参观各项活动,共同见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内近快雪堂 仿膳饭庄
柳泉居
在西城众多的老字号非遗美食餐厅中,柳泉居堪称一绝。它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是京城最古老的八大居之一,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柳泉居以传统鲁菜为根基,将鲁菜的精致与醇厚展现得淋漓尽致。
店内的糟熘鱼片,精选新鲜的鱼片,经香糟卤精心烹制,鱼片洁白如玉,口感滑嫩,糟香浓郁,每一口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爆三样更是一绝,猪肝、猪腰子和猪肉的巧妙搭配,经滑油、爆香、烧制,三种食材口感各异,咸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地址: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172-178号
同和居
同和居饭庄于清代道光二年建店,是北京最早经营鲁菜的中华老字号。建店时以“同怀和悦”为意,定“同和居”为店名。
作为中华老字号,它以精湛的鲁菜技艺著称。其招牌菜“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以鸡蛋黄、淀粉、白糖等为原料,经大厨精心炒制而成。色泽金黄,口感细腻,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充分展现了同和居深厚的厨艺功底。葱烧海参亦是经典,选用优质海参搭配葱段,以浓鸡汤等调料烧制,海参软糯,葱香四溢,味道醇厚,尽显鲁菜的大气与精致。
月坛店地址:西城区月坛南街甲71号
什刹海店地址: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51-2号
砂锅居
砂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有着 “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 的美誉。这里的砂锅白肉是必尝之选,精选优质五花肉,煮制后切成薄片,与酸菜、粉丝一同放入砂锅中,倒入煮肉原汤,小火慢炖。白肉肥而不腻,酸菜酸爽开胃,粉丝爽滑可口,汤汁浓郁鲜美,在寒冷的春节,来上这样一锅,暖心又暖胃。
罗汉肚也别具特色,猪肚填入猪肉、火腿、香菇等食材,煮熟压制后,切开层次分明,口感鲜香,是砂锅居传承百年的经典之作。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60号
烤肉季
烤肉季创办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是北京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银锭桥畔,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美味的烤肉吸引着无数食客。
烤肉季的烤羊肉,精选鲜嫩羊肉,切成薄片,以果木炭火烤制。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在特制的炙子上快速翻动羊肉,刹那间,肉香四溢。烤好的羊肉,外焦里嫩,搭配上糖蒜、黄瓜条,再用薄饼一卷,入口满是鲜香,让人陶醉在这浓郁的老北京风味之中。
地址:西城区前海东沿14号
鸿宾楼
鸿宾楼开业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是主营天津清真风味菜肴的中华老字号,原址位于天津和平区,1955年迁入北京。
鸿宾楼全羊席选料精细、烹饪手法多样、烹饪程式严谨、席品丰富、配膳合理。鸿宾楼全羊席从头至尾,在所有的菜名中不露一个“羊”字,而以优美生动、形象的别名代之,让人“食羊不见羊,食羊不觉羊”。
地址:西城区展览路11号
东来顺
东来顺创始人是丁德山。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正式挂起东来顺粥摊的招牌。
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市场重建后,丁德山在原处建起三间瓦房,改招牌为“东来顺羊肉馆”,就此东来顺开始经营涮肉生意。由于他以诚信为本,讲究货真价实,又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营之道和制作技艺,所以,没过几年,东来顺的涮羊肉便与当时闻名京城的“正阳楼”齐名。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来顺一跃而成为京城涮羊肉之冠。2008年“东来顺牛羊肉烹饪技艺·涮羊肉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来顺涮羊肉,有八大特点:选料精、刀工美、火锅旺、底汤鲜、调料香、糖蒜脆、配料细、辅料全。
东来顺羊肉只选用内蒙古地区锡林格勒盟产羊区所产的经过阉割的优质小尾绵羊的上脑、大三岔、小三岔、磨档、黄瓜条五个部位。切出的肉片更以薄、匀、齐、美著称,半公斤肉可切二十厘米长八厘米宽的肉片80到100片,每片仅重4.5克,且片片对折,纹理清晰,“薄如纸、匀如晶、齐如线、美如花”,投入海米口蘑汤中一涮即熟,吃起来又香又嫩,不膻不腻。
佐料包括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卤虾油、酱油、辣椒油及葱花、香菜等,集香、咸、辣、卤、糟、鲜等多种口味为一体,再加上自制的白皮糖蒜和芝麻烧饼,吃起来醇香味厚,口感独特。
地址:北京有多家分店,可以就近选择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