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古战道
相关小说加深了人们对杨六郎的印象。
地道内的迷魂洞。
宋辽古地道今日入口处
■统筹/执笔 本报记者 刘学斤
杨业和杨延昭代表的杨家将故事,在中国北方流传很广。元朝时,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已创作出《孟良盗骨》,另有无名氏的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明清时则有《三关记》《昊天塔》等杂剧传奇。
杨家将故事流传很广的重要原因,又跟明朝无名氏撰写的两部小说有关。《杨家将传》有“杨郡马领镇三关”“杨六使明下三关”等章节。在《杨家府演义》,类似内容则有“六郎三关宴诸将”“杨六郎私下三关”“六郎明下三关”。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史家陶君起统计,跟杨家有关的戏曲剧目有《佘赛花》《铁旗阵》《瓦桥关》《金沙滩》《五台山》《李陵碑》《潘杨讼》《杨排风》《四郎探母》《穆柯寨》《辕门斩子》《天门阵》《破洪州》《雁门关》《太君辞朝》《状元媒》《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近四十出。京剧之外,还有评剧《杨八姐游春》、老调《忠烈千秋》……
雄安及相邻地区的古战道是杨六郎即杨延昭主持修建,这在当地民间是一种流行说法。一些学者也沿袭这种说法。
古战道真是杨延昭建造的?不是他,又会是谁?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撰“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称“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特别指出杨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杨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曾巩在《隆平集》也称:杨延昭“号令严明,同士卒甘苦,寒不披裘,暑不张盖,遇敌必身先,功成推其下,故人乐为用,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止呼曰杨六郎。其卒也,河朔之人皆望柩殒泣”。可见杨家将的故事及其影响力,当时已流布很广很大了。
综合《宋史》和相关文献,可列出杨延昭一个任职年表:
雍熙三年(986年),农历七月,杨业战死。杨延昭29岁,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
咸平元年(998年),任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治东光。
咸平二年(999年),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有冰冻遂城之举。
咸平三年(1000年),莫州刺史。
咸平四年(1001年),莫州团练使。
咸平六年(1003年),保州威虏静戎军沿边都巡检使。
景德二年(1005年)后,保州知州,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高阳关属顺安军,与瓦桥关、益津关互相联络,“而高阳关实为根本,控扼幽蓟,戍守特重”。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春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杨延昭主要活跃于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从这个时间表,找不出宋辽交战期间,也就是澶渊之盟达成之前,他在霸州、雄州的活动轨迹。
雄州知州何承矩和他的继任者李允则,在宋朝是知名人物,赢得了像沈括、苏轼苏辙兄弟等名士的尊重,在后世,尤其在民间,却远没有杨延昭知名,两人几乎淹没于浩瀚的历史之海。
李允则足智多谋,手段灵活,建造地道这样的点子他是能想出来的。李允则守雄州,朝廷无北顾之忧,这是同时代人的共识,也是后世的共识。“老李威名八十年,壁间精悍见遗颜”,苏轼用这样的诗句赞美李允则。但李允则在宋辽通好后才到雄州上任,所以又可以不论,因为,两国通好之后,以白沟为界河,宋人在白沟以北建造地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宋人建成这样一条地道,一定在建隆元年(960年)到景德元年(1004年)的三四十年间。
在《宋史》中,杨延昭的传附于其父杨业的传后,何承矩的传记附于其父何继筠的传后。何承矩成名很早,端拱元年(988年),辽人南侵,他写了一篇意见书,提对策,述方略,赢得宋太宗赵光义赞赏,由此知名于朝廷,随后受命,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自此与河北结下不解之缘,奋斗于此,奉献于此。
下面是何承矩任雄州知州后的一个任职年表:
淳化五年(994年),知雄州。
至道元年(995年),在雄州大败契丹。
咸平五年(1002年),雄州知州,兼领制置屯田使。
景德元年(1004年),赴澶州。
景德二年(1005年),复知雄州。
景德三年(1006年),雄州团练使。
从这个年表,会发现何承矩参与修建边关地道的可能性比杨延昭要大。
难道据此可认定战道是何承矩建造吗?
宋辽之间的间谍战是有传统的。
据范镇《东斋记事》:宋太祖时,敌人情状,山川道路,罔不备见而周知之。
宋人王明清《挥麈录》记载:太祖令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容一骑,至真宗朝,以为使臣每岁往来之路,岁月浸久,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络翳塞……
宋辽使臣当年走的这条路,就是今天从雄县经赵北口到任丘的路,雄县城南这段“御路”,在曾经六下江南的清朝乾隆皇帝弘历笔下,又叫万柳堤。弘历看到的柳,已非宋柳,那么可能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大水后为固堤岸植的柳吗?如果是,亦有二百多年了。
从王明清的记载,可洞见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对雄州是何等重视,重视到雄州种什么树都要经他同意。那么,倘若设计建造边关地道,关系到整个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命脉,此等重大工程,他能不亲自抓?
雄州一带,地道用于军事行动是有先例的,“掘地为道,穿穴其楼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达半,便烧所施之柱,楼辄倾倒,稍至中京”……东汉末年,袁绍攻破公孙瓒的易京城,最后用的就是此法。这段历史宋朝人,尤其驻守雄州的宋朝官员,应该不陌生,他们从中应该会受到启发。
然而,大规模的作战必定投入大量兵力。这些兵力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同一支部队,他们需要统一的指挥。
雄州知州管不了霸州的事情,只能管雄州的事情。所以,这些地道,倘若用于军事,又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一州一县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当时作为国家秘密工程,它们应该有统一的设计、规划和部署,当初没有,后来一定有的。负责此事的这个人,职务和级别一定高于知州,掌握或被赋予了特权。
谁有这样的能力和权力?如真有这样一个人,亦只能在景德元年之前找。
会是杨延昭吗?
会是何承矩吗?
会是李允则吗?
以他们的职位,行动轨迹,不可能。他们可能只是这项工程的一个参与者、一个具体执行者、一个不知全情的知情者。
那么,幕后操纵这个秘密工程的真是皇帝本人?
倘若不是宋神宗赵恒——彼时他还太年轻,那么,会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宋太宗赵光义?(本版照片均为刘学斤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