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渝交界地。是三峡地区少有的土家族聚居区。据考古资料,巴东地区是探索人类起源的热点地区之一。史前时期,有巨猿臼齿化石和繁荣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西南地区最早的农耕文化和影响了江汉平原楚文化发展壮大的大溪文化。历史时期,特别夏商时期,是早期巴人的重要活动区域,在考古学上属独特的一种文化类型。商为禀君国地,西周至春秋初属夔子国。东周,楚势发展到巴东,迫使巴人西迁。楚、秦、巴、蜀的影响在这里此消彼长。秦夺取这一地区后设郡置县,汉至晋为郡地,南朝设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巴东县。北宋,寇准在巴东任县令,留下了精美的秋风亭和劝农、以及清廉美誉。

巴人后裔在这里由巴而蛮、由蛮而夷、由夷而土历经了几千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影响,创造了灿烂的土家族民族文化。其中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最具特色。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物质遗存和现代社会的根基,解读古建筑的自然环境、建筑布局、内外结构、装饰文化,就是解读我们民族文化的演化史。
巴东县寇准文化公园,是以三峡文物保护为基础建设的。在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中,经专家精心筛选了11栋最具三峡地区及土家族传统特色的古建筑,在新县城的营沱小区集中复原,占地面积50亩。整个复建工程是三峡文物保护的重点工程,得到国务院三建委、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移民局、省民宗局的大力支持。历经5年的艰辛努力建设完成。

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三峡文物保护要求、县委政府建文化大县的发展战略,在古建筑群基础上,扩建成民族文化公园。增建文物展厅和寇公祠、北宋寇准任县令时的县衙,全方位的展示巴东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展示的主要内容:
一是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为主体。承载着寇准文化的文物建筑秋风亭、寇公祠、寇准县衙;具有土家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天井屋等;反映三峡航运血泪史的宗教建筑;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工艺作坊;精巧的古代单拱石桥等等。
二是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展厅的文物陈列。巴东有三万余件文物和标本,精品倍出。有传递人类起源信息的巨猿化石和南方古猿、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长江中上游地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农业文明遗址出土的楠木园文化遗物、有神秘的巴人文化遗物、巴楚经济与战争文化遗物、宋代官窑瓷器、民族民俗文物等等。
三是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歌舞的展示演艺。包括峡江纤夫文化、“撒尔嗬”、“巴东堂戏”、“峡江纤夫号子”、民族民间歌舞、民俗风情精选等等。
四是游客参与的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演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