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让小提琴“说”了中国话

  • 2018-10-13 11:07:07
  • 今晚报

“《梁祝》最大的贡献是让小提琴这把西洋乐器说了中国话,让中国的听众可以听懂它,继而接纳它”,说此话者,正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

59年前,伴随着《梁祝》的悠扬琴声,她的名字也响彻大江南北。如今,78岁的俞丽拿已经告别舞台,却仍然坚持在三尺讲台,近日,她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还能高高兴兴做我喜欢的教学工作,还能教多少年,这要看生命还能给我多少时间,我这辈子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自己选择的,但我能有今天,只有‘认真’二字。”

故事要从1951年说起。这年的秋天,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上海音乐学院要开办少年班了。这一年,俞丽拿正好小学毕业,看到广告的时候,家人决定让她去试一试。

结缘小提琴

俞丽拿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妈妈教数学,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班主任,爸爸喜欢音乐,教唱歌。家里的小婶婶是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专业学钢琴的,所以,大家庭里的小孩都跟着这位婶婶学钢琴。

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的时候,俞丽拿差不多练了一两年的钢琴了。“我还记得我弹的曲目是《莫扎特奏鸣曲》,我是和一个表姐一起去考的,结果表姐落选,我考上了。这个班最初有25名学生,包括刘诗昆。”

在少年班的第一个学期大家都学钢琴,半年后考试,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坐在教室门口,要求每个人都把手拿出来给他看看,后来分专业的告示贴出来大家才明白:原来老师是在选人去学习弦乐器,老师第一看的是手掌宽不宽,第二则看手指,手掌宽手指细一点的去小提琴,手指粗一点的就大提琴,于是,就这样,俞丽拿就开始了她和小提琴60多年的缘分。

忐忑首演大获成功

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俞丽拿,还有很多普通的听众对小提琴也比较陌生。

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的就是要让小提琴能讲中国话,能为中国的听众所听懂。一开始是改编一些现成的、好听的民歌或者民族性器乐曲,比如用小提琴来拉《二泉映月》《旱天雷》等,“我们到外滩去表演,演奏完以后,大家笑眯眯地听懂了。我们在这个琴上拉中国的语言,大家就不抗拒这个乐器了。”

1958年的下半年,管弦系开始准备国庆10周年的献礼作品,备选曲目《梁祝》被独具慧眼的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选中,熟悉旋律的何占豪和擅长作曲的陈钢合作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1959年5月27日,他们带着《梁祝》参加了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即后来的“上海之春”)。

这是《梁祝》的首次公演,“那时我是大二下学期,差不多18岁半。”回忆起当年的首演,俞丽拿还印象深刻,“当我拉完最后一个音,是一个很轻的泛音,全场一片寂静,我正纳闷,过了一会,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终于放心了,这个曲子是受到听众欢迎的!”

《梁祝》大获成功,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中国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俞丽拿演奏的这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也成为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也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留校任教兢兢业业数十载

大学毕业后,俞丽拿留校任教。

如今,俞丽拿门下的学生有“金牌”军团的美誉,其中就包括王之炅、黄蒙拉等中国小提琴优秀演奏家,从教以来,俞丽拿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奖项的有10余人次。

对于其中的秘笈,俞丽拿笑着说:“客观来说,考进来的孩子水平其实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作为老师,要有责任感,这是起码的出发点,对于什么样水平的孩子都不放弃,然后再加上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去挖掘他身上最大的可能,把他扶到他能到的水平。有爱心、责任心和教学经验,才能使得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俞丽拿今年的排课表上,记者看到,她仍然保持着一天连续上课9小时的节奏。只是,毕竟已经是78岁的高龄,从去年5月份到今年5月份,她的身体亮出红灯。即使如此,俞丽拿也未想过离开讲台,虽然在2010年10月10日,她举办了告别演出,告别了那个带给她荣光的舞台,“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平衡,家里有病人,负能量比较多,而我热爱的工作就能给我很多平衡,我喜欢看着学生们朝气蓬勃的样子,这份工作给予我的不少于我付出的。”

对于什么时候开始对小朋友音乐启蒙比较好?俞丽拿认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女孩子,她能够坐得住,做一件事情有持久力,但有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我也有两岁多开始学小提琴的学生,而我的孙子,每天睁开眼睛就停不下来,你要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练几分钟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样的话,你强求他学到什么程度也是不太现实,只能是慢慢来,说不定哪天就有兴趣了。不过,如果学乐器的话,比较建议在初二、初三的时候把技术性的东西都解决掉,这就是童子功,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觉悟的话就会比别人慢了,再后面就是不断地学习各种风格的曲目,掌握各种作品的规律等。

“《梁祝》最大的贡献是让小提琴这把西洋乐器说了中国话,让中国的听众可以听懂它,继而接纳它”,说此话者,正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

59年前,伴随着《梁祝》的悠扬琴声,她的名字也响彻大江南北。如今,78岁的俞丽拿已经告别舞台,却仍然坚持在三尺讲台,近日,她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还能高高兴兴做我喜欢的教学工作,还能教多少年,这要看生命还能给我多少时间,我这辈子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自己选择的,但我能有今天,只有‘认真’二字。”

故事要从1951年说起。这年的秋天,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上海音乐学院要开办少年班了。这一年,俞丽拿正好小学毕业,看到广告的时候,家人决定让她去试一试。

结缘小提琴

俞丽拿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妈妈教数学,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班主任,爸爸喜欢音乐,教唱歌。家里的小婶婶是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专业学钢琴的,所以,大家庭里的小孩都跟着这位婶婶学钢琴。

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的时候,俞丽拿差不多练了一两年的钢琴了。“我还记得我弹的曲目是《莫扎特奏鸣曲》,我是和一个表姐一起去考的,结果表姐落选,我考上了。这个班最初有25名学生,包括刘诗昆。”

在少年班的第一个学期大家都学钢琴,半年后考试,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坐在教室门口,要求每个人都把手拿出来给他看看,后来分专业的告示贴出来大家才明白:原来老师是在选人去学习弦乐器,老师第一看的是手掌宽不宽,第二则看手指,手掌宽手指细一点的去小提琴,手指粗一点的就大提琴,于是,就这样,俞丽拿就开始了她和小提琴60多年的缘分。

忐忑首演大获成功

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俞丽拿,还有很多普通的听众对小提琴也比较陌生。

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的就是要让小提琴能讲中国话,能为中国的听众所听懂。一开始是改编一些现成的、好听的民歌或者民族性器乐曲,比如用小提琴来拉《二泉映月》《旱天雷》等,“我们到外滩去表演,演奏完以后,大家笑眯眯地听懂了。我们在这个琴上拉中国的语言,大家就不抗拒这个乐器了。”

1958年的下半年,管弦系开始准备国庆10周年的献礼作品,备选曲目《梁祝》被独具慧眼的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选中,熟悉旋律的何占豪和擅长作曲的陈钢合作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1959年5月27日,他们带着《梁祝》参加了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即后来的“上海之春”)。

这是《梁祝》的首次公演,“那时我是大二下学期,差不多18岁半。”回忆起当年的首演,俞丽拿还印象深刻,“当我拉完最后一个音,是一个很轻的泛音,全场一片寂静,我正纳闷,过了一会,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终于放心了,这个曲子是受到听众欢迎的!”

《梁祝》大获成功,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中国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俞丽拿演奏的这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也成为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也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留校任教兢兢业业数十载

大学毕业后,俞丽拿留校任教。

如今,俞丽拿门下的学生有“金牌”军团的美誉,其中就包括王之炅、黄蒙拉等中国小提琴优秀演奏家,从教以来,俞丽拿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奖项的有10余人次。

对于其中的秘笈,俞丽拿笑着说:“客观来说,考进来的孩子水平其实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作为老师,要有责任感,这是起码的出发点,对于什么样水平的孩子都不放弃,然后再加上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去挖掘他身上最大的可能,把他扶到他能到的水平。有爱心、责任心和教学经验,才能使得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俞丽拿今年的排课表上,记者看到,她仍然保持着一天连续上课9小时的节奏。只是,毕竟已经是78岁的高龄,从去年5月份到今年5月份,她的身体亮出红灯。即使如此,俞丽拿也未想过离开讲台,虽然在2010年10月10日,她举办了告别演出,告别了那个带给她荣光的舞台,“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平衡,家里有病人,负能量比较多,而我热爱的工作就能给我很多平衡,我喜欢看着学生们朝气蓬勃的样子,这份工作给予我的不少于我付出的。”

对于什么时候开始对小朋友音乐启蒙比较好?俞丽拿认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女孩子,她能够坐得住,做一件事情有持久力,但有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我也有两岁多开始学小提琴的学生,而我的孙子,每天睁开眼睛就停不下来,你要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练几分钟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样的话,你强求他学到什么程度也是不太现实,只能是慢慢来,说不定哪天就有兴趣了。不过,如果学乐器的话,比较建议在初二、初三的时候把技术性的东西都解决掉,这就是童子功,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觉悟的话就会比别人慢了,再后面就是不断地学习各种风格的曲目,掌握各种作品的规律等。

  • 编辑:盛媛媛(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