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香厂路(珠市口西大街南侧)中部与板章路相交的丁字路口东北角,有一座小学:香厂路小学。在近百年前,这里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新明大戏院的旧址。
新明大戏院于1919年1月24日开业,它是京城第一座自称为“戏院”的剧场。民国初年,新明大戏院与香厂路西段的新世界游艺场(今东方饭店隔路东侧)和永安路南侧的城南游艺园(今友谊医院西院)都是“新市区”(1914-1918)规划建设的产物。
新明大戏院为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从大门进去就是观众席,座位分成包厢、池座、廊座三种,楼上楼下可容纳观众百余人。曾任市政公所督办的国会众议院议员蒲殿俊,是当时新明大戏院重要的投资股东。开业之初,新明大戏院以京剧为主。最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在京城首推购票入场、对号入座的先河。当时戏院在报上刊登声明:“本场对号入座,各有定位,原为尊重惠顾诸君人格起见,以免先后凌乱,彼此争执……特此郑重声明。”
购票入场,对号入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无可厚非,再正常不过。但对于当年入场散座看戏,座位不整、自由出入的戏院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开业没多久,便迎来了它的兴盛。姚佩兰、王毓楼组织喜群社众多名角儿在新明大戏院演出。
1919年的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新明戏院演出了轰动京城的应节戏:《天河配》。该剧由梅兰芳扮演织女,姜妙香扮演牛郎,程砚秋、芙蓉草、刘凤林、小凤凰等人扮演八个仙女,李连仲扮演牛郎的哥哥,张文斌扮演嫂子,可谓众星云集。戏中当演到织女生下两个孩子,牛郎请嫂子给孩子起名字时,扮演嫂子的张文斌现场抓哏,说:“这个叫程砚秋,那个叫芙蓉草吧!”顿时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此戏在新明大戏院连演三天,场场爆满。
1919年9月,新明大戏院由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姜妙香、朱桂芳等分别演出三四场单折戏。随后,梅兰芳演出八本《雁门关》,一天一本,八天演全,新明大戏院名声更振。
1920年3月5日,梅兰芳在新明大戏院首演《上元夫人》。该剧引起轰动,从那以后,各地戏曲艺人争相效仿,《上元夫人》后来也成为京津戏园元宵节必演的应节戏。此后,新明大戏院上演过很多新鲜好戏。
新明大戏院也见证了很多名角的崛起。1926年,孟小冬在新明大戏院演出《击鼓骂曹》,孟小冬以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女老生,居然能独当一面,以唱大轴的头牌身份出现,而具有相当号召力,可见其功力不凡。
1927年10月,新明大戏院上演黄桂秋主演的《女起解》。黄桂秋1906年出生于北京的士绅之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以票友“青霞客”之名在北京浙慈会馆“春阳友会”演出《女起解》。她清脆甜润的嗓音一鸣惊人,引起了行家的注意,随后“下海”拜师陈德霖。黄桂秋成名于北京,后来独树一帜,立派于上海。
“杨派武生”沈华轩曾在新明大戏院演出《连环套》、《盗御马》两出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沈华轩用真马上台,引起轰动。马身肤毛雪白,训练有素,虽有惊堂的锣鼓声,白马却毫不惊慌,调转自如,连演数十场,场场观众如潮。关于沈华轩的资料,流传下来的不多。比较确切的资料显示,他是清朝某府的书吏,也是个戏迷。他长得高大魁梧,人送外号“沈大个儿”。辛亥革命后,溥仪逊位,沈华轩丢了差事,干脆做了专业演员。沈华轩学杨派武生戏学得精彩地道,特别是扮演三国戏中的赵云,虎虎有生气,受到观众的喜欢。
1926年,中国无声片电影时期号称“四大金刚”之一的上海影星杨耐梅,到新明大戏院登台表演。杨耐梅时常在银幕上出现,但一直未能开口发声,因此,大家听说杨耐梅来表演,虽然杨耐梅的票价比梅兰芳演出的票价还高,但京城观众受好奇心驱使,仍趋之若鹜,座位居然天天爆满。这也成为当时坊巷间的谈资趣闻。
1927年6月,新明大戏院改称新明电影院,专门放映电影,并在夜场加奏西洋音乐。可惜的是,1927年11月14日的一场大火,将新明大戏院吞噬。当年火势异常凶猛,将路边的电线杆都烧着了,仅存八年多的新明大戏院就这样结束了它的历史。这也使得新明大戏院留存至今的资料非常稀少。
关于新明大戏院的资料,只能从梅兰芳在此演出《上元夫人》时的一张老剧照中看出一些端倪。从这张模糊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其台口为镜框式,宽度在10米至11米之间。曾有观众在当时的《晨报副刊》上发表评论:“(新明大戏院)建筑颇觉简陋,去第一台尚远,而名之曰大戏院未见其当也”。当时的人们也习惯将新明大戏院、开明大戏院和真光大戏院三者并提,因为这三个剧院建造的时间相近。
如今,在新明大戏院的旧址上建起了小学校,或许并没有人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承载过惊堂的锣鼓声和来来往往的匆匆过客。 邱崇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