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头沟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
“推进东胡林人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已被正式写进全会报告。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将规划建设一处体现史前1万年古人类生活场景的公园——东胡林人遗址公园。

半个世纪前,发现并发掘的东胡林人遗址,将作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展现在公众面前。

石核,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藏

陶片,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藏
引起轰动的东胡林人遗址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斋堂镇东胡林村清水河北岸,距今约1万年历史。1966年至2016年以前,考古专家数次发掘,共发现6具东胡林人遗骨,一同发现的还有石磨盘、石斧、石磨棒等上万件石器,以及牛骨镯、紫游螺项链等文物。

东胡林人遗址出土人体骨架

东胡林人遗址出土火灶近景
新石器早期“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曾经在考古界引起轰动。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的北京大学教授郝守刚说,“它填补了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的一段空白”。从距今数十万年的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再到东胡林人,形成了完整的人类发展链条,为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古病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6年12月,东胡林人遗骸再次被发现,这次的发现者是东胡林村第一书记、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技术人员杨艳,发现地点就在东胡林人遗址陈列馆后面的一个黄土台地上。因为雨水冲刷等原因,黄土台地里的部分遗骨露了出来。

此后市区文物部门、市地勘局、研究东胡林人遗址的专家郝守刚教授等均到遗址现场考察,根据和前6具“东胡林人”遗骸石化程度的对比和出土土层情况的对比,确定新发现的遗骸为东胡林人,建议可依次编号为7号“东胡林人”。

聚焦东胡林人论坛
2017年,首届东胡林人论坛在门头沟区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均呼吁提高东胡林人遗址的文化单位保护等级,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并建议建设遗址公园和“东胡林人”遗址博物馆。
在今年12月20日举办的第二届“东胡林人”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专家们,就“东胡林人”遗址的保护、研究、利用、文旅研学等方面,做了主题报告,并再次发声呼吁。
专家们表示,“东胡林人”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新旧石器交替时期世界考古的空白,它充分证明永定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胡林人遗址应当得到更妥善的保护。东胡林人文化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使之与门头沟区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门头沟区文物保护部门了解到,目前区里正在积极争取市文物部门的支持,力争将东胡林人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推进东胡林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