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于谦、袁崇焕、杨继业都是在哪个刑场被杀的吗?
西市,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解释为明代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明朝末年杨士聪撰写的《甲申核真略》中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还有两本书,一本叫《旧京遗事》,一本叫《明季北略》,也同样记载了西四牌楼时称"西市"的说法,还记载了行刑时的一些情况。这段历史,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直至明亡,约略有二百余年的时间。清朝入京后,内城成为八旗驻守的清一色天下,将"西市"移到外城"菜市口"了。
明朝时的"西市",存在两种不同的刑法,即杀与剐,故而也分在了两处。被杀的在西边的牌楼下,而被剐的则在东边的牌楼下。行刑时,在刑场上搭有席棚供监斩的官员使用。还立有悬首示众的一根高高的木桩。杀头的是身首异处。就是被剐的,即按照律例被一小刀一小刀割肉,须"应剐三千六百刀"的犯人,也得身首异处。行刑之后,由大兴县领走尸身,由宛平县领走首级,使死者死后也不得全尸,这是有规定的。《旧京遗事》记载:"西市在西安门外四牌坊,凡刑人于市,有锦衣卫、理刑官、刑部主事、监察御史及宛大两县正官,处决之后,大兴县领身投漏泽园,宛平县领首贮库,所谓会官处决也。"
曾经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陷入危急状态时,兵部侍郎于谦,力主备战,保卫北京。并身披甲胄驻营于德胜门外,砍杀猛攻的瓦刺军,用神炮轰死其将领"铁颈元帅"、瓦刺军首领也先的兄弟孛罗,伤亡敌军一万多人。就是这么一位对人民、对北京城都有极大功劳的人物,却被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后释放的明英宗在其夺门之变的复辟后,听信小人之言,以"谋逆"的罪名,杀害于"西市"。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于谦被杀害的那一天,史载:"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 ,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有的人甚至带着酒和纸钱到刑场祭奠恸哭,以怀念这位恩人,这也是对统治者表示的一种无言的抗议。
另一个被杀害于此的,也是保卫京师有功的明朝军事家袁崇焕。他曾筑宁远城,屡次击败后金(清)军的进攻;六获宁远大捷,至努尔哈赤受伤死;在宁锦大败皇太极。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入长城进围北京时,时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的袁崇焕,星夜弛兵回援,并于广渠门外大挫后金军,解除了北京的险境。其后,皇太极施以反间计。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后,将袁崇焕投入狱中。第二年的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处以磔刑,被肢裂于"西市"。由于一般的老百姓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还以为真如诏磔所言,袁崇焕勾结后金军,通敌卖国。故而当时是对袁恨之入骨,"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这桩千古奇冤的案情,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修《明史》时,才得以真相大白于天下。
惨死于"西市"的,还有一位不畏权奸的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十大罪与五奸罪弹劾严嵩父子,遭酷杀。他在临刑前,为后人留下了忠贞报国、丹心可鉴、视死如归的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大义凛然而去。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宫婢案。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因不满明世宗暴行而趁其睡觉时,用绳子套在皇帝的颈部欲将其勒死,但因绳结在匆忙中打了个活扣未能将皇帝当场勒死,被及时赶来的皇后将皇帝救活。结果可想而知,杨金英等十余名少女被押至"西市",遭"凌迟处死"," 尸枭首示众"。这可以说是敢于反抗荒淫无度、摧残宫女的皇帝,而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西市"作为明代刑场,二百年间所杀之人是很多很多的,上边只是简单举几个例子而已。当然不是天天杀人。但每遇处决囚犯时,有时也多则数十人。到底被刑者有多少人,看来也是很难统计了。
西四新华书店:慈禧的警卫楼
在北京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和东北角,有一座曲尺形的两层转角楼,是新华书店,东面是工商银行,有趣的是,这两座古色古香的转角楼几乎完全一模一样。此二楼始建于1894年,是慈禧太后为庆贺60岁大寿而兴建的庆寿工程的两座警卫楼。
原来,明清两代皇帝出宫郊游,大抵均要从西四牌楼下经过。届时,西四牌楼四角均有卫士守把,可谓戒备森严。清光绪二十年(1894),时值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朝臣早就张罗着要在西北郊外的颐和园为她举办万寿盛典。大典前,慈禧必需从紫禁城皇宫移驾颐和园,途中必经西四牌楼。为加强途中的警戒,经军机大臣世铎奏请搭盖警卫点景建筑。今西四新华书店与斜对面转角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建此楼作用,一是可以遮掩后面不够美观的民居,二是增添喜庆气氛,三是可以在楼上制高点设置警戒。西四牌楼是当年北京商业中心之一,来往客商行人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是警戒的当然重点。两楼对峙,互为犄角,便占有了街角两个制高点,可以控制楼下四方,楼上还可以驻军,便于轮流值勤换岗,共同为慈禧出行途经西四时担当警戒的任务。
这两座角楼大小结构外形完全一样,都是砖木结构、双层、重檐、合瓦、 山顶,一层有较宽敞的大厅,二层沿街多置看台与楼窗,便于居高临下了望。建筑形式颇为优美,建成后便成西四一景。
正当庆典筹备紧锣密鼓进行之中,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甲午战争。取消在颐和园的庆典及沿途的“点景”工程。
现在西四路口东北角的那座转角楼,虽然大体保持着原貌,但已是由工商银行重建的新楼,不再是原物了。只有西北角的转角楼,自解放后一直是新华书店西四书店,还是当年旧物。此楼是砖木结构,东、南两翼各面阔五间,成曲尺状连接,屋顶为灰瓦起脊,檐柱为朱红油饰,梁柱檩柁用材壮硕,有别于一般民居,虽已历经整整110年风雨,仍能显出不凡的气势。如今修缮工程已经完工。
联想五:慈禧庆寿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60岁寿辰。为了给这位老佛爷举行万寿庆典,清廷极其铺张、费款浩繁、挥霍惊人。
单是从皇宫西华门到颐和园东宫门这一路,就分成60段,搭建许多景点建筑,每段耗银4万两,共计耗银240万两。其中,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分为28段,在路两旁分设龙棚、龙楼、经棚、戏台、音乐楼、游廊、彩幢、牌楼等等,就耗银112万两。
西四牌楼,是慈禧太后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该处又是商市集中之处,来往的人很多。因此,清廷也在此处花费了不少心思。有一种说法,说慈禧怕被人暗杀,特派人在座落于西四牌楼东北角和西北角处修建了两座二层的角楼(即今日之工商银行和新华书店)。角楼的外形很优美,起到了装点沿路景致的作用;内部第一层有宽敞的大厅,第二层有看台和窗户,成为了该地区的制高点,能起到既可屯兵又能观测的作用,成为了禁军使用的警卫楼。
在为慈禧搞的这次庆典中,据估算共挥霍白银1000万余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岁入的六分之一。为此,有人撰写对联讥讽道:亿兆民膏血全枯,只有一人歌有庆。还有人将“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贺词改为“一人庆有,万寿疆无”,表达了民情的愤慨。
你知道1949年解放北平的人民解放军是从西四牌楼下入城的吗?
《北京市西城区志》里有两张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的画面是:一辆汽车正行驶在西四牌楼下,车上立有以红五角星为衬的毛主席半身画像,车头前挂有“庆祝北平解放”的横幅标语,车上的战士们用竹杆举起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的横幅,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群众。
另一张照片的画面是: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在西四牌楼下。
这两张照片,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举行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时拍摄下来的珍贵照片,经过的地点,都是古老的西四牌楼。这恰恰是一种非常好的印证:古老的北平获得了新生!古老的北平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西四北一条至八条胡同建于何时?
西四的历史很古,西四北的八条胡同历史也应很老。
西四北从头条到八条,过去分别叫礼路胡同、帅府胡同、报子胡同、受壁胡同、石老娘胡同、南魏胡同、泰安侯胡同、武安侯胡同。胡同的名称大约都始于明代,或从那时的名称雅化而来。元代,八条胡同里住过什么人已无从考证,广亮式大门、如意式大门一座接着一座,住着的一定是官员和富人。其实,西四一带百货杂陈、商贾云集,是北京的一处繁华所在,攘攘熙熙了将近百年。元代在营建大都时,城里的胡同已有了规划。
元亡,大都城的居民在朱元璋一声令下,被尽数驱赶到开封,北京人一个不留地被赶出了家门。一座座空旷的宅院,留给了明代的后来者,也留给了今天的我们一笔老北京最老的胡同财富。
华北地区唯一的水准原点——北京水准原点旧址在哪里?
人们一般对水准原点不甚了解,似乎是属于专业术语,但说到"海拔"都不会陌生。那么什么是水准点?什么是水准原点?什么是北京水准原点呢?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水准原点则是某一地区计算水准点最原始的基准点。不言而喻,北京的水准原点,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实际上是华北地区)水准点最原始的基准点,所有地形图,各种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网以及各等高程控制点,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高程,而作为高程的起算,就是水准原点。
北京水准原点位于西城区府右街,建在一栋花岗岩砌筑的房内,建于1915年,由国民政府陆军部测地局招聘日本商人设计建成。外观建筑仿古希腊建筑造型,风格独特,是有特殊功能的建筑物,具有近代建筑特征,它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建设最早唯一一处重要建筑物。为此,1994年6月20日,西城区文物管理部门经过详细调查、论证,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以公文形式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设置了文物保护标志牌,旋即又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于1994年6月21日至7月9日组织力量对北京水准原点建筑进行了实测。200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即文物建筑本身(包括主体建筑及散水、台阶)。
北京水准原点平面呈正方形,为4.5米×4.5米的单层建筑,正面朝南,入口设在北面,高4.58米。正面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三角山花组成的门头,下置“水准原点”石刻匾额及观察窗。匾额的上下款记述1952年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测绘局重修及装嵌水晶表尺的经过。最下面的观察窗平时用铁窗门锁定,铁窗门内为水准原点的水晶表尺。窗外台阶地面上东西两侧有两个椭圆形半圆石包,作为东、西参考点,供测量使用。水准原点在房子中央,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又分为3部分。上面为长方形花岗岩台石1块,台石南侧面正对观察窗,上面镶嵌水晶石,“0”分划在中间,上下各注记8厘米16个分划。长台石之下为八边形花岗岩石承台1块。接近地面部分为混凝土圆柱体基座,与地下基础相连,起支撑作用。地下基础部分从地面向下10.5米,是混凝土浇灌的圆柱体,周围衬砌砖和砂石。最下层为混凝土盘石1块,起承台作用。整个地下基础重40吨。北京水准原点是当时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基点,一段段导测至此。水准原点高程,即水晶标尺“0”刻度线,即为北京海拔的高度。
根据历史资料得知,北京水准原点是当时专业人员利用精密水准仪及配套水准标尺,以我国黄海平均海平面导测至此的。水准原点高程,即水晶标尺"0"到变线的高程为48.85688米,这就是北京海拔的高度。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各方面的需要,1979年又在玉渊潭新建了一处水准原点并逐步建立水准原点基准网系统,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尽管如此,旧的北京水准原点仍然具有原始对照参考价值功能。发挥着历史性的作用。
北京的水准原点已经经历了八十个春秋,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水准原点之一。它是一处重要的市政建筑,其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颇具独特性,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它是一处重要的文物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