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会馆回看“晋商风云”

  • 2019-06-29 13:21:40
  • 新东城报

清风徐徐中,自正义路南口向南行,一帘葱绿下,临汾会馆静立在巷口,灰色的外表恬淡得几乎要让人错过。

“这里能参观吗?”“要买门票吗?”跟随一众充满好奇心的游客,记者也在登记身份信息后走进了这座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

临汾会馆也被称为临汾乡祠,始建于明代,由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共同筹资兴建,服务于商业活动的同时,兼具祭神、演剧、联谊等功能。它曾几经修缮,馆内仍存有重修碑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行业商会,临汾乡祠由此废弃不用。2015年前,临汾会馆是一个居住了30多户、60多名居民的大杂院。

建筑结构具山西特色

迈过门槛步入这个三进四合院,立刻就能感到它与传统老北京四合院有所不同。首先是它的正房为二层结构,窄窄的楼梯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种建筑结构在北京的胡同里还是比较罕见的。因为北京过去的四合院大多是平房,房顶不太高,院落为正方形,而临汾会馆是二层结构,正房高大宽敞,院落为扁长方形,其建筑结构体现了山西四合院的特色,也服务于它承担的祭祀、聚会、演出等功能。”临汾会馆负责人马宁说,2015年,东城区政府对该馆进行了保护修缮,天街集团将其改建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用于展示、传承北京会馆文化,免费向公众开放。

漫步在这座8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里,可见第二进院落中大殿屋顶那些发黑的房梁上隐隐透出的“旋子”彩绘,虽年代久远但仍依稀可见双龙戏珠图案。对于为何没有重新进行彩绘修复的问题,马宁说,“之所以维持它的现状,是因为房屋的结构还是非常完整的,居民这么多年也没对它破坏,可以说是很幸运了。所以,我们在修缮中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保护原则,尽量少更换原构件的材料,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4块石碑成镇馆之宝

虽经修缮,但馆内还是保留了不少历史遗存。在第一进院落左手边门口,是民国二十六年的“紫气东来”木匾。第二进院落中殿有一组镇馆之宝,是留在东、西山墙上清乾隆、光绪年间的4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讲述了当年牙行和商会之间的斗争。“牙行是旧社会协助买卖双方成交,并从中抽取佣金的组织和个人,他们也有官府颁发的执照。”马宁介绍,光绪八年,有3家牙行突然向经营纸张颜料的晋商加价,每件货物要多收二钱银子,商会不答应,于是双方对簿公堂,最后商会赢了官司。“这两块石碑,一块写着官府上谕,相当于官司的判决书;另一块记录了事情经过,感谢神明庇佑商会打赢官司,并告诫同乡今后要团结一致。”另外两块乾隆时代的石碑则是重修会馆时所立。4块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是研究会馆文化的珍贵史料。

周边12处会馆完成修缮

临汾会馆现在正进行“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展陈,集中展示了北京会馆的产生、发展、辉煌、建筑特色、文化特征和当今保护利用等情况。“经常有白发苍苍的老住户回来看看,他们会在院里比划着说,以前我家就在这个位置。”马宁说:“听大爷大妈们说,以前这个院子住了60多人,破破烂烂的根本谈不上提升居住环境,更别提文物保护了。”

在三里河周边,目前共有文物26处,其中就有18处是会馆。天街集团已经完成修缮其中的12处,使这些会馆在新时期有了新功能,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前门地区的历史风貌。

“那天陪朋友逛三里河,意外发现了这家会馆陈列馆。”曾经居住在前门附近达30年之久的陈肇北说,小时候总在这片玩儿,从来没注意过还有这么震撼的会馆文化。虽然已经搬家,但他说以后会经常回到这里看看历史,权当是丰富自己吧。

临汾会馆开放时间:每周二、四10:00至16: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西打磨厂街105号

记者 李冬梅 文/摄

  • 编辑: 王怡婷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