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说话: 三里水乡穿街巷

  • 2019-06-29 16:09:38
  • 北京东城

三里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正统年间。

三里河所在的前门东区,曾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区之一,也曾是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汇聚之地。

然而,岁月更迭,数百年间北京城几经变迁,小河不再,杂院林立,前门一带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016年8月,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启动。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依据历史的河道位置走向进行还原。

“湖心岛中间保留了上百年的香椿树,河边散落放置的石磨盘也是修河时从地下挖出来的。拆下来的老砖、门墩、石料,只要有用全部保留下来。”负责该项目的北京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告诉记者。

河道范围内的480户居民告别了破旧的平房;长巷头条等9条胡同先后进行了市政改造、架空线入地和胡同景观提升。经过8个月的整治,京味儿的厚重与水乡的灵秀相得益彰,热闹与安谧呼应得恰到好处,胡同别样的韵味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

让文物说话:

挖掘历史寻“京味儿”

与其他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不同,西打磨厂街在拆违封堵、留白增绿、恢复胡同风貌的同时,还引入文化创意元素,为古老街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样的变化源自对老城保护理念的转变。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说,要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就要保护好老城的文化底蕴,除了加强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四合院等的保护利用,保护胡同肌理,还应深入挖掘老城胡同文化的内涵,把东城的老字号、老物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起来,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讲好老城故事。

经过两年多的整治,曾被占用的临汾会馆原址经过“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修缮,不仅摆脱了“大杂院”的旧貌,更摆上展品、配上讲解员,以“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的新颜成为展现北京会馆文化的“活化石”。

“馆内陈列有多处历史遗存。”段金梅介绍,走进馆内可以了解北京独特的会馆文化、会馆保护现状,感受历史的积淀与厚重。

西打磨厂街在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前提下引入国际化元素,包括文化创新、民生服务、科技环保、艺术交流、国际跨界等领域在内的商业、办公功能,让老街区“活”了起来。民国的老旅店变身钱币博物馆、 7处“大师院”在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手中复活……人们说,今天的北京找回了“京味儿”。

  • 编辑: 王怡婷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