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仙女搬来龙泉眼,长城隘口“修错边”——龙泉庄村

  • 2019-07-05 16:28:15
  • 怀柔融媒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属于这个地方的历史。本期村史走进渤海镇龙泉庄村,探索龙泉庄的“前世今生”。

三换村名有来历

龙泉庄村最早称擦石口村。因该村位于沙峪村北的沟谷中,后改称沙峪北沟村。1998华6月,原沙峪、三渡河两乡合并为渤海镇,因考愿到原三渡河乡有一个北沟村,为了避免重名,所以又改称龙泉庄村(村北有泉名龙泉)全村共116户,286口人(2007年)。龙泉庄村北有明代嘉靖年间建的长城隘口,宽不足3米,狭窄难行,是一巨大石凹,人行需擦石而过,故名擦石口。清光绪《昌平州志》载:“擦石口,明嘉靖二十年建。山险,有沟,外通梨树沟、四海冶,置有城壕可守。” 为了便于打击进犯之敌,在隘口西边海拔816米处,顺山势向下修了一段支城,长约800米,双面垛口,其末端建一敌楼,在此楼可就近打击敌人。百姓俗称这段边墙为“耷拉边”。又因百姓不明白此段边墙的特殊防御作用,误认为是修错了,所以称为“修错边”。龙泉庄内曾有守卫擦石口关士兵居住的城堡。该堡南北长150米,东面宽70米,有南门一座。堡已废,仅存遗迹。从堡往北全隘口之间,有明代修长城时留下的几处摩崖石刻。隘口北1.5公里的庄户村,现存刻有“万历二十七年春防军夫陆百七拾九名分修擦石口地方壹拾叁丈”的残碑一块。

龙泉庄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4)建村。据说最初在此安家的人里有沈、孙、魏三姓。目前,全村已拥有129户,282口人。村民多为汉族,也有少数满民和回民,这些满民和回民多是村里娶来的媳妇或是搬迁来的外来户。村子四面环山,聚落呈三角形,有南北向主街两条。目前村里主要以林果业为主,但旅游业开发潜力较大。

长城古道览神韵要问龙泉庄村的最大特色是什么?那就是长城环抱,古迹颇多。在村北5公里的长城古道上,有明朝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11处,依次为:“警心慎辔”、“观澜”、“一泄千里”、“秦皇旧址”(两处)、“名关”、“仰视看天”、“极关逊险”、“天险化夷”、“苍岩翠柏”和“如堆”。值得一提的是,“一泄千里”、“仰视见天” 两处摩崖石刻是人们在近几年才发现的。

在龙泉庄村北长城古道纵深处的火焰山上,还有一个内外长城交汇处,人称长城“北京结”。这一发现源于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对北京地区长城分布格局的一次勘查,勘查报告称:北京地区长城总的走向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怀柔区西栅子村西南、龙泉庄村东北、庄户村东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其会合点位于东经119度29分38.9秒和北纬40度27分45秒之间,这个会合点被命名为“长城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

民间传说挺神奇

相传,很早以前,村内有九口泉眼,是由九个仙女搬来的。九位仙女长得什么模样,为何搬来九口泉眼,现又为何只剩一个,没人说得清。就连到底是否有过九眼泉水,也无从考证,我们只能把它当成美丽的传说了。村里人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却让我们不得不把它记载下来。

龙泉

村内的长者孙福田介绍说:在村子的西沟山脚下,有两块巨石,个头相当于一间屋子大小,一左一右。奇怪的是在两块石头上,都各自有一道深深的细长印痕,且其中一块石头上,还有一个深深的印记,类似人的脚印放大了尺码。传说,这是二郎神挑石追太阳时所担的两块石头,石头上的细长印痕,则是绳子捆绑的勒痕,那其中一块印有类似脚印的石头,就是捆石头时用脚蹬出来的印痕。

红心向党志不移

抗日战争期间,龙泉庄村因山高林密,草木葱郁,易于隐蔽而成为红色根据地。据老人孙福田回忆,抗日战争期间,村里曾建有被服厂、枪支修理所、染坊店等军需产品加工点,主要是为八路军提供所需军用物资。也许正因为如此,被日本鬼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扫荡围剿。194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和腊月二十八,日本鬼子曾两次对龙泉庄村进行较大规模的扫荡,小型的扫荡更是不计其数。每当敌人扫荡的消息通过地下党组织传递到村里时,村内的被服厂、枪支修理所、染坊店等军工厂都要隐蔽或转移,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面对敌人的扫荡,百姓和军工厂人员或躲人深山的石洞和长城敌楼,或藏在村中隐蔽的地窖,村民们称之为“跑情况”。

每次“跑情况”,村民们都要忍受饥饿、寒冷。待敌人离开后,由专人传信通知躲藏的百姓和军工厂人员回村。而每次返回家园后,村民们看到的都是一片狼藉。村内所有能拿得动的东西几乎被鬼子洗劫一空,万恶的敌人有时还把民房点燃烧毁。尽管村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惨状,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为八路军的军工厂提供着帮助,并照顾着八路军的伤病员,为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力量。

组织起来创奇迹

解放初期,龙泉庄村成立了互助组。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村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将私有土地、耕备、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交社里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初级社。据村里老人介绍,龙泉庄村是全县较早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村庄。1956年,村里又在初级社的基础上,发展成高级社。高级社是由沙峪、景峪、龙泉庄三个村子组合而成的,总社长是沙峪村的孙少云,龙泉庄村的社长是沈春红。高级社成立后,村内的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其分配方式为按劳动成果记工分,实行按劳分配。通过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过渡,实现了人力、农资的资源整合,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干而又干不了的生产难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龙泉庄属于“八一”人民公社沙峪管理区。

前进路上不停息

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发展了生产力。在这数年里,龙泉庄村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村里通了油路,大街小巷得到硬化美化,自来水改造,污水处理也相继完成,多数家庭翻建了新房。

一些村民还依托毗邻摩崖石刻景区的优势,搞起了民俗旅游,吃上了旅游饭。如今,一个文明、和谐、富裕的龙泉庄正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 编辑:赵怡依(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