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白土岭:漫山红叶 今年的网红打卡地

  • 2019-11-09 22:07:04
  • 古驿陉风

井陉最美村落~~白土岭白土岭长城烽火台井陉县2019年最美村落名单爱国爱家,家乡发展靠大家白土岭长城门洞白土岭村位于井陉县西北部深山区。元朝至顺年间赵姓祖先迁于此,因岭底为白土而得名。(现最大最老一棵老槐树底部就是岭底)白土岭另辖两个自然村即下岚刊和北沟口,现全村共有228口人。

白土岭地处深山区,这里群山环绕,植被茂盛,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相伴相依,景色宜人。这里民风淳朴,村人良善。村周围有多处泉眼,人们生活用水全部取之甘甜的泉水。

蜿蜒曲折的出省公路较为完整的古城墙白土岭红叶喜迎远方客村西三里的城堰子(过去有城门)为冀、晋省界,是古时边关要道。城门两边山脊上筑有明代的长城,远远望去,这段长城沿着山势蜿蜒起伏,犹如一条苍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蔚为壮观,故名“龙形长城”,现为井陉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长城,是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南山顶上建有烽火台,关东下岚刊村外有一阔地,名曰“校场坪”,是守关军士练兵习武之场地。

蜿蜒起伏的明长城

村东北约四里处名曰宝坪岩的地方,在高大悬崖绝壁上横竖各有三个石洞。关于这三个石洞,据说这是南蛮子(古时称南方民族)盗宝时所留痕迹。洞中藏有宝物,这座山能不断移动,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神话传说:会移动的宝坪岩。被南蛮子发现这个秘密,于是来挖宝。然而近旁有一高大男性石人日夜看护,为了夺取宝物,南蛮子趁石人睡觉时,用利剑残忍地砍下石人头颅,头颅滚落山涧,六十年代修地时才被掩埋。后来南蛮子在挖宝时被南山上正在磨面的女性石人发现,在喊人时被南人一箭射死。现在,南山上只剩下孤伶伶的女石人身躯和面前的石磨保持原样。自此,会移动的宝坪岩归于沉寂。

我们都是举旗人烽火台上红旗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远眺麻子寨村东北四里处有一高山,是守军安营扎寨之处,故名“寨垴又称在“麻子寨”。它与西边山顶上的烽火台遥相呼应。峰顶自东向西矗立着三座孤峰,按形状依次称为东、中、西轿顶。东轿顶上,有守寨人以天然岩石凹坑改造成的捣面石臼。中轿顶崖壁上刻有许多文字,由于年代久远,风化等原因,字迹已然模糊,内容不详,需专家学者考察论证才能解开这个谜团。西轿顶下大刊(避风雨地方)是守寨军士的住处,山下边有一口泉水可供饮水所需。

三县脑

村北有一著名的高峰,名叫三县垴。这里是井陉、盂县、平山三县县界,主峰海拔1113米,上有飞机导航塔,为乡内第一高峰。

登上峰顶,晴朗日,向北望去,碧蓝碧蓝的岗南水库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亮亮的,绿绿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在和风爱抚下,荡起层层波纹。天桂山秀丽的容颜一览无余,沕沕水的美景也尽收眼底。远望还能看到驼梁山上白茫茫的积雪;近处,满山的枫叶艳丽如花,像是一大团燃烧的火焰;脚下,朵朵白云悠然飘过……,这里风景如画,这是人间仙境!这里美得令人炫目,让你留连忘返。三县垴欢迎各位游客和登山爱好者光临!

麻子寨摩崖石刻麻子寨上古茶臼白土岭雪景天然泉水蓄水池霜降节到了,晚收的花椒红点点白土岭村内,现有三棵树龄在400年以上老槐树,需要格外保护。老人、古树、石碾、石槽。

明代古槐树在讲述村庄的历史三人合抱古槐树槐树下瞭望三县脑(井陉,平山,盂县)八旬老人讲述抗战故事抗战时期造地雷的模具种上了辣椒白土岭村是老解放区,抗战时,青年涌跃参军,妇女忙做军鞋,儿童团站岗放哨,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我村男女老幼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村驻有路北支队,他们利用民居建了一个兵工厂,主要制造地雷和修理枪械。在1943年的反扫荡中,民兵巧用村内地势,到处布雷,日寇进入我村都胆战心惊。其中在村西一里多处,一日军官的座骑踏中一颗雷,受惊的马猛一窜,地雷轰然炸响,日军官被摔下马背,跌的头破血流,据说是被士兵威慑威慑抬走的。反扫荡后在烽火台不远处的地雷还炸死一匹狼。在这次反扫荡中,由于群众转移及时,躲藏迅速,再加有地雷的威慑,比其他村损失都要小些,但仍有六位乡亲被打死。在白土岭村边及周围悬崖峭壁上还生长着许多十分珍贵树种——太行崖柏,需要加强保护。

登上烽火台,福气自然来北沟口农家院北沟口老中医世家原有清朝留下的木质牌匾闲置的存粮大瓮休闲农家院,避暑好福地古老农家四合院。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