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走到今天,悠久丰富的曹妃甸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闪耀着美丽的光泽。
渤海湾绵亘不衰的妈祖文化的见证天妃宫唐代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个流传悠久的民间故事,以及当地渔民的笃信之心,已经让妈祖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扯不断的牵系。如今蚕沙口妈祖文化已然是曹妃甸文化名片中不可多得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曹妃甸踏浪远征保驾护航。
妈祖文化兴起于湄洲岛,是中国民间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沿海地区流传极广,逐渐沉淀成为渔民海客的一种共同信仰,以至于流传着“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说法。
在今天的渤海湾,像曹妃甸蚕沙口天妃宫这样专门供奉妈祖的庙宇已经不多见,而其中最知名的,一座是天津的大直沽妈祖庙,另一座就是曹妃甸的这座天妃宫。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神诞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蚕沙口天妃宫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庙会,前来曹妃甸祭拜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数量高达几十万人,蔚为壮观。
庙会上的人潮涌动,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这里渔民对妈祖的崇拜。我随着人流来到了天妃宫。蚕沙口天妃宫因最初以鱼骨为梁,又称“鱼骨庙”,部分鱼骨仍保存至今。始建以来,历经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和 1921 年三次扩建修葺,殿堂巍峨,神像俨然。
天妃宫殿堂巍峨,神像俨然,壮观异常。在正殿看到“碧霞元君”四个金字大匾,字体刚阳苍劲,飘逸不群。大殿居中供妈祖神像(一人三像)。天妃像温婉动容,极有恩泽四海的气度风范。当地人说,“南方的妈祖庙,都是一个妈祖像,两边的都是童男童女;北方的,却是三个妈祖像,都是不同时期的,从妈祖升天、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从妇人到妃子到天后。”大殿两侧立青龙、白虎二神,身高丈二,金刚怒目,神采飞扬。东西两侧也有平浪将军、赶鱼郎、送子观音等神像。有东西两个配殿,西侧配殿是观音堂,供奉观世音菩萨和送子观音;东侧配殿为财神庙,供奉文武财神。庙前有大小香炉 4 个,5 层鼎塔一座,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院内晨钟暮鼓,香火缭绕。
在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高超的建筑艺术,还能从每一个细微处感觉到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强烈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据考证,蚕沙口天妃宫及古戏楼当年均为南方海客与当地渔民共同建起。相传,古代南方客商在出海之前,都会在当地的妈祖庙焚香祈祷,以求平安无事、一路顺风。经过一路海上颠簸,抵达风平浪静的蚕沙口之后,客商都会感激妈祖的护佑,于是便把南方的妈祖文化带到了曹妃甸,并在蚕沙口建起了一座天妃宫。曹妃甸蚕沙口是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的传承地。
天妃宫出来再次来到妈祖文化广场,虔敬的目光落在了高达 9.9 米的妈祖神像上,只见她头戴冕旒,身着霞帔,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表情慈祥,遥望大海,那黄色的披风在海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舞,更让人觉得神圣而庄严。妈祖眼神坚定地凝视前方,依稀好像在观察海上的风浪,默默地庇护着曹妃甸百姓的安康。
汉白玉如意是妈祖娘娘手中的法器,据传是在妈祖飞升时观世音菩萨所赐。妈祖娘娘就是秉持此法器在海上降妖救难,如今它被置于娘娘庙前,护持这一带海域渔民安康。
在蚕沙口,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对妈祖怀有深深的虔诚之心。这里的古戏楼、海洋民俗博物馆、蚕沙古井、天妃广场、放生池等,以及即将复建的元代古码头 , 都为重现当年的古海上丝绸之路盛况,为古代海运史和海洋文化留下最珍贵的史料。蚕沙口天妃宫作为曹妃甸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寄托着当地民众的美好愿望,也是曹妃甸文化腾飞中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