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古建筑。我的老家距大境门80公里余。去过几次,每每看到那“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便有一种家国情怀在心中涌动。
凡经典建筑,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其精神内核。当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感染人的时候,便会深深的激荡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境门在其有形的体量中,充盈着巨大的无形文化力量。
大境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口北三厅志》云:“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张家口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燕赵)起,秦、北魏、北齐、金、明等朝代,都先后在张家口一带修筑长城,绵绵蜿蜒长达1476公里余。以使后来,张家口有了“长城博物馆”之称。仅长城一项,张家口就在历史的天平上有足够的重量。
大境门与古老的长城砖石凝合为一体,保留下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基因。门内门外的条石上,布满了历史沧桑,布满了悲壮与辉煌。大境门保存到现在,才使得人们看到了历史风烟的古代缩影。
万里长城从山海关起,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沿途所有的厚重与历史印记,都凝结在一块块条石和那座座关隘上。长城上有: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偏头关、雁门关、娘子关、杀虎口关、嘉峪关、阳关、玉门关等十三个著名关隘。除了这些重要的关隘外,还有一座城门,这就是大境门。
大境门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张家口明代长城上开豁所建。以条石为基,青砖为体,大门下马道铺有石板。拱门长13米,宽9米,高12米,两扇大门为木质铁皮门。顶部有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的垛口,内有0.8米的女儿墙。站在平台上远眺,城内外景物,尽收眼底。
城门称其为大境门,是因旧时“关”亦可解为:“界上之门也”或“境之门也”。城门建成后,将“境之门也”这句话,演化为“境门”二字,并冠以一个“大”字,定名为“大境门”。这种解释,源于儒家经典《礼记》的有关注释。
清王朝修筑大境门是因入关时,南方战争不断,急需物资保障。在冷兵器时代,所需的马匹是主要的急需之物。开筑大境门,有助于长城内外经贸往来。城门的开筑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结合,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信息。
康熙52年,(1713年)文人张自成又在大境门外的正沟石崖上嵌刻了“内外一统”四个大字。以示清王朝利用张家口地方与北部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交流沟通之寓意。
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1875—1938),为大境门题写了“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这四个字,端庄遒劲,笔力雄厚,气势壮观,为这座城门增添了民族的文化气韵。
370多年的沧桑巨变,大境门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和感人画面。其中有两张照片最让我难忘:一是1945年8月,八路军冀察主力部队打败了在张一带的日本侵略者,解放了第一个省会城市张家口。八路军战士们列队通过大境门,向城内进发的情景,这张照片弥足珍贵。
大境门,见证了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还有一张照片,那就是北京—张家口冬奥申办成功,这里的人民群众兴高采烈的在大境门前载歌载舞,大境门也舒展着双臂,欢庆这一盛事,见证着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强大。照片记录了历史,给人们以回忆。
大境门,几经修复,已焕然一新。我们要感谢那些最能把一事物与整个民族文化系统联系起来的人们。
大境门,你是巍巍长城上的雄伟之门,你是护佑大好河山的锁钥之门。站在大境门上,远眺大好河山,我们在尽情地讴歌大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