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井陉吕家村

  • 2019-11-22 10:19:00
  • 饕餮的世界

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位于冀晋交界,巍巍太行山腹地,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村中古居以清代老院为主,共76处,最具风格的12处,保存完好的8处。1938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吕家村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指挥所旧址至今完整保留。

于家村、大梁江、小梁江、吕家村,一条县道061将这些村全部串了起来。2018年去的时候于家和大梁江已经学会收费了。

井陉县吕家村距离石家庄70公里,据井陉县城31公里,全村160多户400余人。据吕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公元1360年-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因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玉皇阁”,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阁旁建有蓄水池,紧挨着峭立的山壁。吕家村南临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合理修建,即使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过道口,所以古阁也被当地人尊称为“神阁”。

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官房碑记》有“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钥焉,而民风淳朴,风俗近古”的详实史料。修诚明礼,敦厚朴实、乐善好施的民风深入人心并世代相传。形成了以吕考清宅院、吕巨怀宅院、吕栓科宅院、福寿古宅、新院为主的明清老院。

吕家村的石头路和石头房屋所用的石头全部都是从山上开采下来的。吕家村村内房屋具有黄土高原土窑的特点,就此取材,以石头为主,筑为石窑,依山而建,俗称“靠山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石头建成的房屋可以清晰地看到被磨平的石头的纹路,摸上去坚硬且光滑。村子以古建筑群为中心,房屋按时代顺序向四周扩建。

日月楼下层地窑,上层起楼。当地人说这是明末的房子,其他是清末。

通向村里的各条小路也都是由石头铺成的,大小不一的石头逐一排列,整整齐齐铺成一条路。由于年头久远,有的石头表面已经被磨得很光滑,有的石头缝中长出了杂草。走在高低不一的石头路上,看着两旁同样是石头建成的房屋,亦能体味出历史的沧桑感。

绣楼院,堂屋及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建筑。

上房与西厢底层都是石拱横窑。上层是木制结构,都是平顶。更具特色的是,西厢房二层乃是一绣楼,从石阶上到二楼,转西厢房可到房顶。平时如果在楼内烦闷时,可到房顶或二楼散步,真是一条房顶暗道。东厢房因年久破败,于1932年拆除重修。

村里古宅还放着一口寿材,给大嘴猴吓了一跳。

抗击英法联军工事——庚子长墙,绵亘数十里,至今蜿蜒挺立。

“庚子长墙”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东,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清政府军为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而紧急修筑的防御工事。这道长墙以东天门为中心,南至与元氏县搭界的割子岭,北至青石岭,蜿蜒数十里,以当地的土石为建筑材料。

据记载,当年山西大同镇总兵刘光才率部在此设防,曾与德、法联军发生数次激战,给入侵者造成巨大伤亡。

“庚子长墙”是中国军民抗击外敌侵略的见证。右上角处为吕家村庚子长墙。

在人家村里人的指导下,大嘴猴体验推碾子。

外开,里开,有意思的民居门。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部驻在吕家村四合院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歼灭日军130余人,击毙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炸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武器百余支。

福寿宅,是一座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的宅门楼,因为大门顶部镌有木雕“福寿”二字,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福寿宅”,是129师伏击日寇的长生口战役的指挥部。

这座老院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石宅”。跨上层层石阶,进入宅门,从隐屏东西向进入院内,石墙、石房、石院,就连上房月台、农家供奉的神龛都是青一色的石头精雕而成。

原生态村居福寿宅对面就是邓小平旧居和129师作战参谋室东门北侧紧靠上房山墙建有一耳房,平时存放生产器物;同时存放一块长约6至7尺、宽约2尺的木板。在战争年代里,它不亚于吊桥的作用: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上头两边房顶一架,便可穿街过巷,穿房过院来往自如。

当时将“福寿宅”设为战役指挥部,也确实与其设置巧妙有关。

“福寿宅”正对面南行40米,是被称为“第一大宅院”的石头建筑,挂着邓小平故居的牌子。

这处宅院,占地两亩左右,修建于民国初年,是一座石头建成的四合院。

这处宅院,不仅房屋用石块砌成,院落全部用石头铺就,就是在院外的厕所,也都是由石头砌成。吕家村的这些老宅院都是当年村中富户居住的地方,但他们也都不是商人或官员,都是依靠种地养家的农民。建筑“第一大宅院”时,当时该家族祖孙三代七八个劳力,正值年轻力壮。其中三四个是石匠,依自家劳力动土修盖,农忙种地,农闲盖房,历经三载修起此院。

大门为抱厦门楼,上方刻有“凝瑞气”三个大字,气势非凡。院内石墙、石房、石地、石阶,就连农家供奉天地的神龛都是清一色的石头精雕而成。南边上房四间拱券式窑洞。

俯瞰“三滴水院”其格局在方圆百里内也是独一无二。院子坐西朝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迎面是一座砖雕照壁,正中精雕细刻了近百个圆形花朵,象征子孙圆圆满满、同心同德。从外向里看层层高升,象征生活蒸蒸日上,从里向外看绵延不绝,象征后世子孙满堂。最高的堂屋分为上下两层,上为木石砖瓦,下为石拱券窑,门窗梁柱间均有雕花,细致精美。

三滴水院,小巧的院落,建筑依势而建,三层房子一层比一层略高,取义“步步高”。从外向内看层层拔高,据说清乾隆年间该家族人丁兴旺,五世同堂,生活富裕,凭着自家有劳力,便动手修盖此院。

咖啡馆的咖啡味道真不错,值得一品。

这棵古槐树据专家考证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整棵树的造型左边呈鸟头状,右边的树冠像凤凰的尾巴,被当地人称为“鸟头凤尾型”。据传是吕家村先人为迎接客人专门植下的,表示对每一位来到村里的客人的欢迎,因此又被称为“迎客槐”。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