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地处渤海湾畔,自古就有“九河下梢之地”的说法,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黄骅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作为当地百姓喜爱的一种面食,蕴含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传递着绵绵的思念、祝福,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流行于黄骅市农村区域,以羊二庄镇最具代表性,其面花制作除了用面花模子刻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黄骅面花,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构思独特、惟妙惟肖,做工讲究、松软香甜。
据县志记载,自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诛奸、入京“扫碑”为名,大肆杀戮当地土著居民,导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永乐二年,穷苦贫民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
由于本地盐碱土质,粮食产量很低,人们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敬奉神灵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这一习俗世代相沿,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面花已不再局限于年节祭祀活动。每逢人生礼仪、婚庆嫁娶等大事,都要蒸制面花,面花逐渐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伴随这一习俗的盛行,能工巧匠们雕刻出专门制作面花的木质模子,供人们使用。木质面花模子的使用,丰富了面花的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了面花的审美观赏性。
黄骅面花主要由黄骅小麦制作。由于地域的特性,黄骅小麦质地要比水浇小麦硬实,所产颗粒面粉为粗蛋白,面筋和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营养丰富。采用黄骅小麦磨成的颗粒粉为原料,蒸出的面花图案清晰、形状饱满,吃起来劲道,绵弹爽口,麦香味浓。
先用面肥(蒸制面食都要预先留出一块发酵好的面团以备下次使用,俗称肥面、老肥)与面粉糅合在一起,揉至面团不粘手、有弹性、表面光滑,发酵12个小时。待面团发酵完成后,加碱水揉搓,以面没有酸味为宜,将干面粉掺入面中,加水反复揉到一起,面团越硬越好,然后将面团放置在一旁(俗称醒面)。
面团醒好后,放到面板上大力揉搓,揉好后的面经过手揪或刀切,分成拳头大小的面团,再根据面花模子的形状揉搓,揉成光洁的面花模子形状。把光洁的面团,放入面花模子,用力挤压,待模子和面团充分接触,背面一端压平后,只需在面板上轻轻一拍,不同形状的面花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了。
刻出的面花,摆放在盖帘上,自然醒发,冬天需要1小时,夏天30分钟便可装锅。这个过程中需要定时观察,掌握火候,观其醒发程度,不起或醒发不够则会造成面花发青发硬,醒过了则会变形开裂。将醒好的面花放入大锅中蒸制,15-20分钟即可完成。蒸熟的面花,图案淡雅、灵巧精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闻起来麦香浓郁,吃起来劲道香甜。
黄骅面花一般不着色,也有用麦秆取红色颜料点在面花中间,一般打单点,婚嫁时打双点;也有用高粱杆和火柴做成的梅花点,取喜庆之意,俗称“打点儿”。黄骅面花整体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所特有的白、清、香的特点,造型又具有淳朴厚重、明晰简洁的特点。
面花,这一与黄骅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如今已走出家乡远销全国各地,用平凡的滋味承载着传统文化和美好寓意,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