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雍和宫大街向南,由官书院胡同进入国子监街。国子监街与五道营胡同平行,同样是东西走向。它在清朝时还不称国子监街,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称国子监街是在1965年,是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它拥有700多年的历史,现今仍保存着较好的老北京的街巷风貌,街上一共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处各有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有一座,额题“国子监”。两侧会见卖老北京地道小吃驴打滚的,还有一些做起名生意的店铺,来往行人多,十分热闹。
进入国子监街,见一石碑上刻“国子监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2010年9月2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立于此的,可见这条街承载了许多历史文化。在它的对面就是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入口。因着疫情防控,需要提前预约,填写完个人健康情况之后,预约成功便可持有效证件购票。
售票处的额坊曰“先师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大体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依着“左庙右学”的古制,先是进入左侧的孔庙。孔庙是元、明、清三代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成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经过明、清两代的增建和修葺,形成了现在的规制。当今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顺序依次是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准备各项事宜的场所。穿过先师门过完安检,进入孔庙所见第一眼便是东、西、东北和西北四个方向的碑亭,分别是明代进士题名碑、末科进士题名碑、清代进士题名碑和元代进士题名碑。凡是中了举人的,都在此处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不见名字,但都有其编号。观看完石碑,见前边不远处许多人聚集,人一圈一圈地围着,等到人群渐散,一尊高大的孔子像赫然出现。这尊孔子像建于1993年,使用汉白玉建造,孔子双手交握于胸前,面容和蔼。在孔子像的背后是大成门,创建于元代,在清代时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庑殿顶。整座建筑坐落在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内设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大哉孔子展览、御制四子赞碑和砚水湖,还种植了许多高大参天的古树。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典礼时仪仗威严,钟和鼓一起敲响,歌舞一起表演。其中大成殿是主要的建筑,额题“大成殿”下还有“万世师表”,它在元大德六年(1302年)时始建,后因战火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至我们现在所见的9间。在殿内踱步,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殿内采用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之高让我想起故宫的金銮殿,同样的恢宏大气,同样的磅礴壮丽。
第三进院落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建筑群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同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是三进院落中最具特色的。等游览到第三进院落,孔庙的主要建筑也观赏完了。
在孔庙和国子监的夹道还设有乾隆石经,也称十三经刻石,碑刻儒家经典的十三部著作。从这一夹道出来就到了国子监,出来之时碰上着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青衿”的人群走过,院内的游客都纷纷侧目注视,四下讨论开来。我自己的感受也非常多,面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在看见这些沉淀了许多先辈们的智慧和付出的古建筑后又有自豪感,而自豪感体现在生活中,其实就是一份责任,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等我思考结束,人群朝着孔庙走去,我朝着人群的相反方向来到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
国子监也分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及内部设施,第二进院落便是从太学门进入至彝伦堂这段区域内,也是整个国子监的中心院落。从太学门进入后就可看见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反两面的横额“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夺目,不少游客在此与它合影。琉璃牌坊面向辟雍一侧的右手边上,有一鳌头鱼身的文物,这个文物有一些寓意吉祥的说法:鳌头以前是在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所以就有了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的好寓意,年少的小朋友把手放在它上边,嘴里念念有词“我想下学期考第一”。听着这稚嫩又真诚的愿望,一时间想起两句话来“意气风发少年时,鲜衣怒马似锦华。”
穿过琉璃牌坊,就见到整个国子监的核心建筑——辟雍,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增建。它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建在国子监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四面开门,还在殿宇与院落间的水池上架设精致的小桥,设有台阶六级。在它东西两侧环绕着廊房,是监生上课的教室,东侧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侧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每堂11间,共有66间,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自乾隆皇帝后,每逢新的皇帝即位,都要在此做讲学,表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游赏完辟雍,沿着中轴线向北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乾隆皇帝在此进行讲学,门上匾额“彝伦堂”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它在元代时称崇文阁,是学校用来藏书的地方,后在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在它的正前方也铸有一座孔子行教像,采用铸铜的材质立于方形石碑上。往里走,就到了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敬一亭,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游览完国子监,深感孔庙和国子监建筑的对称之美,同时也领略了一番古时教学的氛围及庞大的学校规模。从集贤门出来,顺着国子监街步行到方家胡同,该胡同因原来有中国机床厂,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
方家胡同15号是循郡王府。循郡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名永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未成年亡故,由贝勒追封循郡王,因此有了循郡王府。现在循郡王府的匾额悬挂在内侧,下有狮子门枕石,外侧悬挂的是“方家胡同小学”的匾额,方家胡同小学前称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老舍先生毕业之后,还在此担任过两年的校长。
步行往前到方家胡同46号文化创意园区,一看门口处标志着的“创意之旅”便迫切想探访。这个原来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内建成的礼堂、锅炉房、恒温车间和办公楼等建筑混合而成的厂区,隐匿在红墙碧瓦之间,有着元、明、清三代古都的文化气韵。从大门进入,名为“红叶拾楠”的咖啡屋藏在一片爬山虎中,一座红色的小型剧院与它相邻,左侧远远就看见乳白色的建筑,一幢标有硕大字样的“时光漫步 怀旧主题酒店”,一幢红色字样的“E机床车间”,中间还设有露天餐厅,绿草地和雅致的桌椅,庭院式的就餐环境看起来非常舒服。往里走,文化园区还设有一些服装工作室及艺术中心,有些建筑历经久远,显现出时间的印迹,彰显时间的魅力。
Tips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开放时间:平时:8:00-18:00;节假日:9:30-18:00,周一闭馆
票价:成人:30元/人,半价门票:15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