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是革命老区,自 1925 年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以来,党领导这里的人民在不同革命时期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争自由,求解放,走过了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
张仲毅 (1899—1927),邢台县人,1918 年顺德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高等师范。他思想进步,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便率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1921 年春,共产党员邓中夏到保定高师任教,介绍张仲毅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张仲毅担任青年团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执行 (后改任书记),1922 年春转为共产党员。高师毕业后,到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任教,担任天津第六团支部书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保定和天津期间,他多次回邢传播马列主义,先后帮助十二中学、邢台四师成立了读书 会、文学会和人生改造会等进步组织,同时又在其兄张信卿任教的大贤村举办农民夜校,将马列主义传入农村。1924 年在邢台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建立了邢台第一个团支部,为邢台党组织的创建打下了基础。1925 年 4 月,张仲毅受北平区委派遣, 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一起到邢台发展党组织,在邢台发展了史天和、薛金吾、吕良弼、高鸣鹿等第一批学生党员。
第一次党代会会址
1937 年 7 月,在邢台县浆水镇安庄村温泉寺召开中共邢台县抗日根据地建党以来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出席地委党代会代表,产生了邢台县委领导成员,加强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以保卫抗日政权,达到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至太行山区后,中共邢台县委带领太行山抗战军民与鹿仲麟为代表的国民党展开了反摩擦斗争。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县境内保存下来大量的革命遗迹。如英谈村八路军总部旧址、道沟村 129 师司令部旧址、浆水镇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
邢台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张家小院
英谈村八路军总部设在村中心的汝霖堂,现有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旧居址。在汝霖堂东配房的二楼有八路军会议室旧址,在东配房的二楼上有当时工作时粘贴的标语,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汝霖堂的正房也称半壁石房,房子的基础坐在一个巨大的石头上。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为左权在此送行。据汝霖堂的主人,也是当时的 堡垒户回忆:当时有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小个子首长。后来听曾做过他警卫员的路凤丽说,才知道那是邓小平同志。那一日,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为左权参谋长送行,邓小平同志指着正房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能支撑起这座房子,我们几个也像这块石头一样,将去支撑起这个国家。没有几日,从前线传来消息说,左权参谋长从英谈到前线不久就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沟村八路军刺杀口令
英谈村不仅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还是冀南银行总部,至今在村内 还可以找到当时印刷冀南币的油墨。为了保护冀南银行安全,英谈村民 郑小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邢台县城计头乡的道沟村,还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这就是八路军 129 师师部所在地。1938 年 5 月 5 日,挺进晋东南地区的129 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从山西辽县 (今左权县) 下庄挥师东进,当晚来 到道沟村,在此度过了 49 天。师部设在村中央一座大门向南开的四合 院内。邓小平政委住在村西南一座普通的小楼内,上楼需沿搭在院内的简易木梯攀登而上。邓小平政委住处不远是参谋部,为一座普通二层小 楼。今日在屋内墙壁上还依稀能看到当时绘制的作战地图及标语口号。2010 年公布为邢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群众参观前南峪抗大纪念馆
提到邢台县的革命历史,让人立即想到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1940 年 11 月初,抗大从山西黎城迁至浆水镇,进行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培养了六、七、八三期共 8000 多名学员。1943 年 1 月,抗大奉命迁回延安。1993 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抗大纪念碑和抗大陈列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县境内还有西就水新华分社旧址。1940 年至 1942 年间,新华社晋冀鲁豫解放区分社驻在位于白岸乡的西就水村,在这里工作的 50 多 名人员,日日夜夜收发总社消息,印刷中央重要文件和宣传资料,把党的有关指示及时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