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房山又添一处展览馆,已开门迎客!位置就在……

  • 2021-06-29 14:14:07
  • 房山便民

为了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苦熬不如苦干”的花港精神内涵,不断激励南窖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进。6月21日,南窖乡花港村红色洞渠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

花港村红色洞渠展馆,建筑面积300平米,设计序厅、多功能活动区和三个主要单元共五大部分,24处驻足点位。

以花港村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全村人克服万难人工开山引水的壮举为主线把“人”和“事”作为展览核心,多角度深入挖掘花港村艰苦卓绝的开凿过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生动、立体、真实地还原再现花港村党员干部群众,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凿山引水的感人场景。“我们要充分挖掘南窖的红色资源,让红色阵地成为学习党史的“课堂”,让先进事迹成为学习党史的“教材”,让榜样人物成为学习党史的“老师”。”“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深入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自觉学习先辈事迹,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光荣传统,坚持崇高追求,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加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南窖乡党委书记王化占说。

“苦熬不如苦干”的花港精神

要从一条引水渠说起,在花港村,有一条人工修建的引水渠被大家称为“红旗渠”一起走近这条引水渠的故事~这条“红旗渠”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蒲天佑带领花港村全体村民,夜以继日地一锤一锤凿出来的。这条“红旗渠”所凝结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花港村人不断前行。

从“盼水”到“通水”

花港村位于房山区北部深山区是山高景美的好地方但在40多年前这里极度缺水。

01天旱盼水,绝境逢生

花港村村北有座被村民祖祖辈辈叫做“北大尖儿”的山山的另一侧大石河蜿蜒而过村民对大石河的水充满了渴望。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当时花港村党支部书记蒲天佑四处寻访、昼思夜想。一天,他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在“北大尖儿”半山腰打个洞,把山后的大石河水引进村。蒲天佑的想法一说出口,就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

02不畏艰辛,开山凿洞

1973年春天轰轰烈烈的凿山引水工程拉开了序幕。在原房山县南窖公社党委的支持下,蒲天佑和民兵队长隗合江带领花港村20名年轻社员,扛着镐头铁锨、钢钎铁锤,热情高涨地开进了山沟,正式向“北大尖儿”宣战。没有先进的设备,大家仅仅靠着人力、凭着惊人的毅力,一锤一镐,昼夜不停地劳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大家凿出了几十米深的山洞。

消息传开后,公社煤矿提供了一台空压机,大安山矿送来了两台风锤,燕山机械厂给予了技术支持,这大大加快了工程的推进速度。仅仅8个月后,432米的一号洞被打通;后来在各方的帮助下,又相继打通了5个洞。

03不忘使命,传承精神

洞打通了接下来就要架电线、安水泵,引水上山经过多方协调原县供电局为花港村支援了10根水泥线杆,1974年的正月十四,由蒲天佑带队的25人运输队来到县城,用小推车装运电线杆。在返乡途中,一辆从对面疾驰而来的大卡车突然变道,猛冲过来,一头撞在了电线杆上,杆子被撞后挑起了20岁的董桂月和25岁的孔祥福,二人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因脑部失血过多,不幸遇难。第二天,蒲天佑和公社书记一起来到董桂月家,心痛无比地说:“二哥,我对不起你,我没把孩子带回来。”董家父亲一下子蹲在了地上,半天才站起来。可他又强忍悲痛,扶着蒲天佑的手臂说:“天佑啊,别说了,这事打到谁头上都一样,我是共产党员,我挺得住,你们还是先去看看祥福她妈吧!”孔祥福的母亲孤身一人把孩子拉扯大,她听到噩耗后,虽然悲痛万分,却坚强地说:“祥福是为大家伙儿的事儿遇难的,我相信公社、相信党,你们一定会处理好的。”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1974年秋大石河水终于过山洞、越山梁、穿山涧流进了花港村干涸的土地梯田里第一次种上了小麦看着丰收的麦子村民个个心里乐开了花不由自主地编了一段打油诗:

共产党,不一般,带着大伙去凿山;

大干苦干拼命干,引水上山莫等闲;

决心大,意志坚,团结一心排万难;

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池映蓝天!

“红旗渠”精神永传承

40多年过去了引水渠早已完成了通水使命但却把精神永远地刻在了遗址上。

近年来,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纷纷慨叹工程的伟大,穿梭在涵洞里,仿佛仍能听到那一声声清亮的口号,一锤锤凿壁的回响,一阵阵喜悦的欢笑。

当年参与“引水”的花港村村民董桂永,现已是75岁高龄,但仍在村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为慕名而来参观红旗渠的人进行义务讲解,回忆起当年,董桂勇坚定地说:“共产党员就是一把劈山利斧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今年他参加了房山区百姓宣讲团,把穿山引水的“红旗渠”故事讲给每一位新时代的房山人。

只能苦干,不能苦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如今的花港村人秉承着不等不靠,敢为人先的主人翁精神,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

几千亩的松柏林郁郁葱葱,几百亩的高山桃园硕果累累,红酒庄园的野生山葡萄酒荣获国际大奖,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花港人,更成为了所有南窖人的坚定信仰,大山深处,南窖人民怀揣着那份梦想,不畏艰辛、刚毅执着,在致富发展之路上勇敢前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