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和家里大人串亲戚,印象最深的就是跟着大人去买点心匣子。踮着脚尖隔着柜台向里面张望,桃酥、槽子糕、枣泥酥、萨其马、福禄寿喜饼都让人垂涎欲滴。糕面上一点胭脂红,显得更加诱人。店员麻利地称好点心,再用防油纸铺衬好把点心均匀地码在盒子里,盖上匣子后还得附上一张大红纸。回家这一路上,小孩子的心都在点心匣子上。
北京人好吃,生活里一壶茉莉花茶配上几块顺口的糕点,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讲究的人买点心要专门去饽饽铺,品种又全又新鲜。为图省事也可以在家门口副食店买,但经常由于放得时间太长,点心已经有点儿哈喇了。
说起来,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点心店都叫“饽饽铺”而没有“点心铺”的招牌。周作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南北的点心》,其中也说到“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其实,人们在招牌上回避“点心”二字,这是有原因的。“点心”二字与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凌迟”有直接关系。为了回避,所以糕点铺子在北方一直都被称为饽饽铺。
老北京的“饽饽铺”糕点季节性分明,一年到头都有讲究。像二月初一吃太阳糕,是用大米面做成的方形蒸糕,上面有小鸡图案。四月份吃鲜花玫瑰饼、鲜花藤萝饼、榆钱饼。五月端午节时吃五毒饼和棕子。五毒饼是将点心盖上蜈蚣、蝎子、蛇、壁虎、蟾蜍的图案。六月入伏后吃绿豆糕、豌豆黄、水晶糕。八月中秋节时吃月饼,北京人喜欢自来红、自来白、五仁月饼等品种。九月九重阳节吃花糕。冬天里吃糖麻花、蜂糕、喇嘛糕、蛋黄酥。腊月里还要买关东糖、糖瓜给灶王爷上供。
说起去买点心,很多人都想到去稻香村。但其实,北京除了稻香村外,还有很多知名的饽饽铺子,有的年头足够久远,也有很多自己的故事;有的虽然年轻,但专门致力于恢复老点心制作。有300年历史的大顺斋,至今讲究一点儿的食客要吃口桂花糖火烧,会专门买这家的。诞生于1916年的稻香春,当年曾吸引了诸多东交民巷外国使馆人员和外国侨民,“眉毛肉饺”已经香飘百年。富华斋饽饽铺申请了非遗,是宫廷传下来的京作点心。比如传统的翻毛月饼,《红楼梦》中提到的内造瓜仁馅月饼、玫瑰豆蓉酥、奶酪果子冰,都能从这里买到。
如今,吃口点心再也不用逢年过节。而油酥甜咸的真正老北京点心,仍是很多人的心头好,更是离不开的一种情结。 傅洋J004
插图 冯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