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生军
在北京的收藏圈子里,一提起“王胖子”,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为啥?眼“毒”呗。
“王胖子”是王连勤在圈内的雅号,他从事收藏几十年,眼光好,鉴别能力强,连很多港台地区的大收藏家,在大拍卖行买东西前,都会恭敬地请他帮着“掌眼”呢!
那么,王连勤是如何练出这双“毒”眼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一个字——磨。
钟情于一件藏品
往往是因了一份情结
王连勤的老家在河北滦平,现居北京密云。上世纪90年代初他来到北京时,才二十多岁,在北京面粉九厂工作。那时每到周末,王连勤都会去琉璃厂、大钟寺闲逛,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卖瓷器、玉器的古玩店。一看到这些老物件,他眼前一亮:这些坛坛罐罐的在老家那边几乎家家都有,我也可以做这个买卖啊!
那个时候,王连勤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但是,每次从老家收来各种老物件拿到琉璃厂、大钟寺等市场上一转手,一件就能赚个几十上百,最高的竟卖了三百多块,“当时,看到搞这个能赚这么多钱,非常兴奋,不过有时从老家收到特别喜欢的物件随手就卖掉了,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于是,就开始收藏了!”王连勤说。
他最喜欢的藏品是瓷器和木器,特别是对老木器情有独钟。在他的藏品里,有一个清早期的黄花梨小半匣,是他最钟爱的藏品之一。他说,小时候,奶奶对他特别疼爱。那时,奶奶就有这样的一个小半匣,主要装一些钱物、房契之类的东西,是奶奶的陪嫁物,放在家里板柜的最下面。“我那时候小,好奇呀,有一次就给偷着拿了出来,没想到还是被奶奶发现了,慌乱中小半匣摔在地上把盖子都摔劈了,奶奶虽然没有责骂我,但是能看出来她非常伤心。这个事一直记在我的心底,觉得对奶奶总有一份歉疚。”从开始搞收藏起,他就在寻找同样的小半匣,一直到2012年的时候,在承德平泉的一家古玩店,王连勤见到了这个黄花梨的小半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二话没说就买了下来。
“其实,对于收藏者来说,钟情于一件藏品,往往不是因为它值多少钱,而是因了一份情结。”王连勤说。
别总梦想着捡漏
收藏靠经验和鉴别能力
在他的藏品里还有一件木器,名叫清早期松竹梅紫檀笔筒。在笔筒上还有两个标签,第一个标签的内容是“内杂6”,而另一个标签的内容是:“梓枟(紫檀)刁花(雕花)笔筒,价6.00”。
这个笔筒是2008年王连勤从扬州的一位藏友手里以1万元的价格购来的。他说,“那位藏友2002年在扬州文物商店,以6元钱的价格购买了这个笔筒,而且,标签一直保留着,我后来买下来后,也一直保留着这个标签,现在这个笔筒的价值超过了10万元,也算是捡个漏吧!”
说到捡漏,很多初涉收藏的人都希望有捡漏的机会,能够一夜暴富。王连勤在给学生授课时,他的学生也常问他这个问题。王连勤说,想要搞收藏,就不能总梦想着捡漏,说俗一点,就是不要总梦想着用买假货的钱,买到真货!
在收藏界,关于捡漏的“神奇”的故事确实时有发生,不过如果能捡到漏,也是靠着经验、实力和鉴别能力,仅凭运气是不够的。他就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2007年,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王连勤,在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当时,一位朋友告诉他,知道你喜欢收藏木器,张家口崇礼一位老太太家里有一个黄花梨的案子,正在出售呢,快过来吧!
放下电话,王连勤当天就开车去了崇礼。那位老太太的家很破旧,她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在阴暗潮湿的堂屋里放着一个看上去很老的木案子,老太太说,这个案子是她公公的爷爷当官时留下的,怎么着也有100多年了吧,祖上说这个案子是黄花梨的,很值钱呢!
王连勤听了这个故事,又看老太太一脸诚恳的样子,就信了,“那个案子我也很仔细地看了,基本上断定就是黄花梨的,而且老太太出的价格低于市场上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心想着这回可捡了一个漏,谁知道买回来到家再仔细看,才发现竟然是白酸枝的!”
他经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以此来提醒他们,在搞收藏、鉴定的时候,总想着捡漏,有可能就会打眼。而且,无论一个人的名气再大,仅凭着自己的一点经验也是不够的,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到产地去看,不断地投师学艺。因为在收藏和鉴定的时候,面对那些藏品,就像是在和历史捉迷藏,那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经历,与时间、历史玩的一场神秘游戏。只有当时间和灰尘被拭去,真相被你逐一打开,才会有那种快感和成就感,而这绝不是靠运气就能得到的。
我们“藏”的是文化
更应做文化的传播者
王连勤的鉴别能力强、眼“毒”,除了来源于他不断地学习之外,也来源于他在生意场上“赚”来的经验。
刚走进这一行的时候,王连勤确实曾想只做一个小古董商。由此,他接触了大批北京的古玩店老板,“他们是见过世面的,是古董鉴定行业里真正的专家、行家,他们精明,他们在这个行里磨炼出了各自毒辣的眼光和嗅觉。”王连勤说,那时候,没事就跟着这些有十几年经验的古董店老板讨教、切磋,才练出了自己的一双“毒”眼、一双“慧”眼。
他说,这一行里的大古董商,既是鉴定专家,也肯定是收藏家,你看哪家里没有几件绝对不会出手的镇宅之宝。他自己想做的就是像张伯驹、孙瀛洲那样的集文化人、古董商、鉴定家于一身的收藏家。
在王连勤的家里有一件瓷器,名叫光绪仿乾隆清华矾红龙纹鹿头尊。他在刚入行的时候,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里见过,特别喜欢。但当时标价近万元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2012年,在保利春拍的预展上,他再次见到了这尊瓷器的身影,那一次他准备将其收入囊中,但最终拍卖价叫到了85万,王连勤与鹿头尊再次失之交臂。直到前年,一个藏友从英国打来电话,说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了这件鹿头尊,问他还要不要。他当即回电,并请藏友代买了回来。
为什么历尽波折也一定要购买这件瓷器呢?他说,很简单,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文化。
鹿头尊从康熙晚期创烧,是模仿青铜器中尊的造型而创,收口、双耳为鹿首,腹部上敛下垂。龙是五爪龙,标志着清代宫廷皇帝用品,且存世量非常的少。这件鹿头尊虽是光绪年间仿的,其内部和底部采用的却是松石绿釉打底,属于典型的乾隆官窑器做法。“鹿头尊,既展现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乾隆、光绪官窑的制法,同时,亦有喜庆吉祥的意味,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一直是收藏爱好者所喜爱的器物!”王连勤说,“收藏,不仅看重器物的市场价值,更应该看重的是其文化价值。”
在王连勤家中,各类藏品一共有几百件,每一件藏品他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源头。他说,中国老一辈收藏家、鉴赏家均有着一种捃古雅集的文化涵养,而且,他们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的中国艺术馆,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如今,已经成为国家注册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顾问、京东方世纪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席鉴定专家的王连勤,在2015年又受聘担任了中艺藏文博教育的副校长,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面向全国进行文物免费鉴定评估。他说,藏品如人品,人品如藏品,一件藏品,历百年、千年而保全于世,背后有众多收藏者的代代传承,更源于文化的守护与庇佑。我们不仅应该做文化的收藏者,更应该做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