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武清当时叫泉州,这是天津地区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了。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唐天宝元年更名武清,2000年撤县设区。区域面积1574平方公里,千年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
《武清县地名志》里的文字描述是:下伍旗,“明朝永乐年间,薜姓人家首先于此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薜庄。清顺治年间,这里被圈为旗庄地,附近4800亩土地属下伍旗,派庄头掌管,遂将薜庄称下伍旗。民国28年以村内有大安寺一座,改称大安镇,1948年12月解放后复原名。”清顺治后满洲八旗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篮、镶白、镶红、镶篮称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驻守京师各地。”
下伍旗村西苗圃路的北侧,就是看到的这个“下伍旗古城墙遗址”的石碑,旁边是一段保留下来的古城墙的泥制墙体,高约2米,长约4米,用木制亭棚加以保护。石碑背面并没有碑记。查了很多对这段城墙遗址都没有记录,个人感觉应该是清朝时期,八旗驻兵修建的。
下伍旗镇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北部,地处京、津、冀“金三角”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镇区西侧穿过,青龙湾减河流经镇区北侧,两条河流穿境12公里。镇域内的港北森林公园被天津市政府规划为生态保护和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其自然环境优美,是一处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生态资源。下伍旗镇是武清区的菜篮子,是武清城区的第二饮用水水源地,同时这里也被天津市政府认定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各种蔬菜年产2亿公斤。
夯土墙看着确实结实,可能那是雨水也不多,能保存下来确实不易。
位于河西务镇西北二公里的南仓村和东仓、西仓村是元代所建的十四仓旧址。元世祖忽必烈为保大都百万人口粮食之需,把南方产的粮食及日用品通过大运河漕运源源不断运进大都,在大都及附近的河西务等地设很多仓库进行储存,河西务十四仓就坐落在东西仓村一带。 到了明朝,大运河漕运更为发达,十四仓不仅储存粮食,还储存食盐、茶叶、竹器、瓷器及金银珠宝等。清康熙八年,运河决口,河西务城被冲垮,十四仓也变成了一片废墟。一些村民说,在他们建房挖地基时,曾挖了很深都是砖,在耕地时也有不少砖,而且到处都是古钱币,有的村民拾了两三公斤,因为太多,很多人不在意都当废铜卖了。村里的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曾来村里考察,挖出了一道墙,砖的尺寸比现在的要大三四倍,保存完好。在东、西仓一带东南面有一片洼地,村民称为前海子、北海子、堤头的地方,即是当年的码头所在地。在洼地两侧,东、西仓的周围,分布有三块高地,布满了砖瓦、烧土和瓷片,有些地方还露出房屋遗迹,这就是当年的官署和仓房。在村东南面的京津公路下,还压有一条沉船。北运河沿线,曾发现刻有元代地名“平阳路”的银锭,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遗迹的内容。在遗迹中,出土了各种衡器用具和大宗瓷器,反映了漕运遗址的特色。根据现有记载,武清区境内多次发现过古沉船,主要有大良乡的杨驸马沉船、大沙河乡的三角坝沉船、下伍旗乡的陈庄沉船、双树乡的双树村沉船、杨村镇五街的五街沉船、大沙河乡的东西仓沉船、南菜村乡的聂官屯沉船。
京杭大运河武清段是天津境内的最后一段,作为进京前的最后一站,南来的货物均在此储存分拣,而后运入京城。1289年元朝开凿惠通河,漕船沿运河可直达北京,从1283年起,漕粮可从长江口海运至直沽,再转运至北京,无论河运还是海运,直沽地区都是漕船的必经之地,河西务也就显得分外重要。“十四仓在元朝时是高层漕运管理机构的所在地,这一点可以从任命官员的层级看出,《元史》记载,河西务十四仓,秩正七品。当时的县令不过七品,十四仓只是个仓储机构,管理者却与县令平级,可见其规模之大,体现了朝廷对此地的重视程度。十四仓从元朝到清朝,运行了600年,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国家级文保单位十四仓遗址项目的发掘申请,今年发掘工作将正式开始,作为大运河元代仓储最后的秘密,尘封百年的十四仓遗址将为我们讲述更多运河往事。
古代驿站根据其规模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极冲、稍冲、僻地之别。河西务即设置有一“极冲”的大型驿站,这就是被称为“津门首驿”的河西驿。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河西务的"务"字,当"从事"讲。大约从宋代起,凡从事税收的关卡通称"务关"。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以"务"为名的地方,如河西务、太子务,粜粮务、周家务等,都曾是古代税关的所在地。在河西务榷税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从考证。查新版《武清县志》,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有在"河西务一带设养马场数处"的记载,这是最早见到的"河西务"称谓。此后置屯田卫、驻漷州治,穿河西务河,设驿站和漕运使司等等,河西务的名字才随处可见。由此推测,河西务税关应该是在宋元之交设立的。所以,河西务榷税始于元初便成了通用说法。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朝廷执掌,君王瞩目的地方。数百年间,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官置府。从而使这个临河小镇逐渐成了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论其官高权重,足使上级州县望尘,更非寻常村镇可比。故此,上从国史县志,下至诗文典籍,内中多有对河西务的记述。因其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早在明朝即有了"京东第一镇"之称。河西务的形成与发展,完全起源于运河。早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诸多的区域性运河。在这些运河的沿岸,人口聚集,逐渐发展成了村镇,河西务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处。河西务靠临的这段运河,北起通州南到天津,古称沽水、潞水,又名白河、自在河、白遂河,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始称北运河,现在立于京津公路边的“津门首驿”碑。
北运河从1280年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河西务一跃而成为京畿要塞,漕运咽喉,自元迄清,凡经河、海漕运进京的粮帑商货,悉由直沽(即天津)卸下,再改用驳船装运北上。至最高峰时,北运河上的官造驳船曾多达2500只。这些驳船在入京之前,必经河西务报关通行。为此,河西务自元初起,就成了中央直属、君王瞩目的地方。据《元史》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该司置官75名,最高官秩正三品。又据《元·海运志》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置司,领接运海道粮事。"同年又在河西务建立十四仓,以储皇粮,各库主官均为正七品,上下共计52人。
河西务是北京进入天津的首座驿站,“津门首驿”碑始建于1986年,原置于河西务镇北侧,碑名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亲题。全碑古朴俨然,与周围仿古建筑浑然一体,是河西务镇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武清“新六景”之一。2005年3月,因京津公路拓宽改造,原碑被拆除。京津公路改造工程完工后,该镇党委、政府决定重竖新碑。经反复筹划,精心选址,又遴选名厂名家,精雕细琢,至2008年1月5日竣工。
新碑仍为三面,为汉白玉全石雕成,通高9.99米,三面宽均为1.68米,高度和宽度比旧碑扩展了三成以上。碑身的西北和西南面仍为刘炳森先生楷书“津门首驿”四字碑名,中和典雅,端庄俊逸。东向的一面新刻《津门首驿碑记》,记述了河西务的起源和简史,碑文共计742字,为原政协副主席何俊田行楷书丹,字体峻美,恰与其师刘炳森先生同碑展艺。全碑石如羊脂,字染朱红,雄姿挺拔,气度端方,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是现代氛围与历史气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