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一年几本才不“拖后腿”

  • 2018-04-19 23:58:22
  • 北京晚报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如果答案是10本以上,那么恭喜你,这已经是个非常不错的成绩。昨天,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自1999年启动,先期两年一次,后改为每年一次,迄今已连续开展了15次。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看书到听书,从自己读到分享读……近20年来的一份份调查报告,如实记录了国民的阅读生态,也呈现出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变迁。

数据

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66本

据悉,2017年度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50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量为18666个。各项数据中尤为受到人们关注的,要算是每年得看多少本书才不会“拖后腿”?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

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这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阅读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百里挑一。

“日本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全民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手机80.43分钟

想要睡前看会儿书,带着手机和书爬上床。书没翻上两页就困,而刷不到底的微博、点不完的朋友圈更新,却默默吞噬着夜晚的分分秒秒……有这样感受的,不是你一个人。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每天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

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此外报告发现,有声阅读已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

听书具体听什么?“故事”与“评书连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

正说

功利式的阅读启蒙不利于兴趣培养

频率从两年一次提升到每年一次,样本量从三千多增加到两万左右……回顾近二十年的调查工作,作为具体负责人,徐升国感慨良多。他介绍,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始终采用大规模分层抽样及入户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这二十年间,项目组对调查对象不断进行优化与细化。“最早我们调查的是18—70周岁之间的国民,后来岁数改为上不封顶,且进一步研发了针对未成年人的调查问卷。”徐升国介绍,考虑到各年龄段差异巨大,未成年人的问卷按照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继续细分成三套。“比如幼儿园阶段的小孩看书,基本上是一本书来来回回地看。没有手机,也不认识字,主要是读绘本,甚至是一些卡片、挂图等,基本不读报纸、电子书、微信,这些在问卷中都会去掉。0—8岁的孩子只能调查父母,14周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作答。”

近年来,项目组尤为关注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情况。徐升国认为,这个阶段的状况能够反映家长对孩子阅读启蒙的重视程度与执行程度。“孩子阅读启蒙越早,阅读兴趣越容易培养,年龄越大,培养难度越大,国民阅读率就会相对越低。”

具体到父母给孩子看什么作为阅读启蒙,也是项目组的调查内容。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后者容易让幼儿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自然就会去排斥。”

放下手机,清静、深度、不受干扰地阅读

伴随社会发展,项目组调查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

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徐升国介绍,项目组不断根据新情况调整调查内容。“早期还包含CD、录音带等,但近年来这些很少了,我们就去掉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增加了听书的调查,2014年左右开始增加微信阅读的调查。”

种种变化令徐升国颇为感慨,在他看来,数字化阅读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创新,是未来大的方向与趋势。“任何试图逆潮流而动,希望扭转趋势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他认为数字化阅读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内容、场景、方式,也提升了国民的阅读率、阅读量与阅读时长。“这是它积极有效的一面。”

与此同时,徐升国也对数字化阅读提出警示。“我们要看到它也有自己的弊端,一方面打乱、切断了我们的时间,挤占了人们对深度内容进行阅读的时间。再一个,大量碎片化的阅读容易导致信息过载、爆炸,思维经常在不同内容间跳跃,会让我们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判断力。”

徐升国表示,对数字化阅读的利弊,国际上也有相关的研究与担忧。“有一本书就叫做《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对于数字化阅读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倡导,还要看到其中的缺陷,有效地去引导。告诉人们有时还需要放下手机,清静地阅读、深度地阅读、不受干扰地阅读。”他强调,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数字载体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更大。不仅是阅读,包括游戏、视频等大量更好玩的、互动性的、娱乐性的东西,会干扰儿童的注意力,更会转移儿童应有的阅读行为。“阅读力就是学习力,阅读力就是创新力。儿童需要培养阅读力、学习力、创新力、判断力,纸质图书的深度阅读不可替代,这是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应该永远坚持的。”

本报记者 魏婧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