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青的长城情怀

  • 2018-05-02 10:54:20
  • 京郊日报

今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节目播出了古北口镇,这是一个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小镇。明嘉靖三十三年,蒙古部落进攻古北口。面对数量悬殊的敌军,蓟辽总督杨博以身作则,率领将士们激战四天四夜,最终赢得了胜利。而他的这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立在城墙之上,也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古北口人的心中。今天的古北口镇人,依旧恪尽职守,践行着尽忠职守的信念,其中,古北口镇老人王长青就是其中的一员。身为古北口长城义务保护员的他,倾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努力促成古北口长城的修缮。每当提起保护长城,王长青就总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的心中,长城的每一段城墙、每一块砖头都是最美的珍宝。

生长在长城脚下

王长青的家乡位于古北口河西村,上中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跑到长城边上去打柴。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古北口长城雄伟壮观,敌楼和城门的造型也相当美丽。儿时的王长青每一次割完柴火之后,都一定会到关门里歇一歇脚、吹一吹风,十分惬意。然而,这样美丽的日子并没有长久地延续下来。由于当时的老百姓缺乏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个别人到长城上私自拆城墙建民居,有的甚至将砖瓦拿来围猪圈,使得长城被毁坏了不少。当王长青再一次回到这座他记忆中的美丽长城的时候,看到了长城两边的城砖被拆掉了,只剩下中间黄土混着碎石渣,孤零零地摆在那里。而蟠龙山的那段长城,损毁的样子看得更是让人感到揪心。看到伴随着自己长大的长城如今变成了这副模样,王长青痛心疾首,十分不舍,20岁出头的他终于坐不住了,他迫切地想为古北口长城做点什么。

古北口长城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咽喉”,古往今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古北口长城都没有被人工修过,看上去非常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和墙上的弹眼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都说那长城万里长,长城经过我的家乡,东有司马台呀西有那卧虎岭,清清的温泉涌热浪。这里的长城像父亲,胸怀宽广,这里的潮河像母亲,慈祥善良。”这《魅力古北口》的歌词,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词作者王长青对古北口长城的满腔热忱。为了呼吁拯救古北口长城,为了保护古建筑,为了记住乡愁,最终,在1978年,王长青以群众来信的方式向《北京日报》投了一封信,标题就叫作《救救古北口长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月后,这封信得到了报社领导的重视,不仅被刊登在了《北京日报》内参的显著位置,并且还送到了中央和市里领导们的手中。终于,中央有回音了,王长青信中心心念念的古北口长城终于有救了,这让王长青着实激动了好几天。

后来,北京市政府又专门成立了“修复古北口长城指挥部”。从这以后,王长青就正式踏上了保护古北口长城的道路。不仅如此,王长青还担任起了古北口长城的义务保护员,成为古北口长城保护的第一人。

保护古北口长城之路

在保护古北口长城的道路上,王长青发现,他并非是独自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当《北京日报》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社会上更多热心群众的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踊跃向古北口长城捐款,与王长青一起保护长城,其中,就包括一部分当地的村民,他们得知此事后,也开始联系王长青,主动把自家之前私拆的长城砖瓦退还了回来。

1981年,王长青被调到乡广播站担任编播员,在那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早晨都不忘到长城上转一圈,日积月累,他走遍了古北口的山山水水,走访了古北口的每一个村庄。“你是蹉跎岁月著成的书,你是千古文人唱出的歌。”古北口的灵魂就在于一个“古”字,如果没有了历史文化底蕴,古北口就如同丢掉了它的灵魂。在那些年走访古北口村落期间,当地的一些老人向王长青讲述了许多关于古北口长城的沧桑往事。看着现在伤痕累累的古北口长城,遥望着那一段段虽已残破不全,却依然彰显着神奇与雄壮的长城, 保护古北口长城的信念在他的心中更加坚定了,他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守护这份凝结了先祖智慧的馈赠。

1989年,王长青又被调到了古北口镇文化站工作,在这里他开始发掘长城的文化。他一边筹集保护长城资金,一边开始推进保护长城立法。1997年,王长青又来到了县文管所,提出了修复古北口北门的想法,得到了文管所所长的关注,所长马上查看并将其上报到文物局,随后找到了古建设计所的王伟团队主持设计。过了不久,时任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的王丹江就带队来到现场进行考察,并且拨款80万,对其两边的墙体首先进行修复。2001年,文保处长王玉伟来到了修复古北口长城的现场,考察并提出了恢复原基础的建议。此外,他还请教了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最终,经过鉴定得出结论,确定为明城,决定使用秦砖进行修复。

由于经常夜以继日的操劳,2013年7月的一天,王长青突发脑血栓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但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然放不下家乡的古北口长城。在王长青心里,长城不仅仅是国家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情怀。有长城在,自己的精神支柱就在。所以,刚到出院的那一天,王长青就迫不及待地让家人带着他赶往长城脚下看一眼。

除了修复古北口长城,在文化站工作的王长青还十分关注当地的庙宇修复。这些保存下来的庙宇有13座,且大多数都是明朝时期的庙宇,其中一些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坏,破旧不堪,有些甚至倒塌了。王长青找到县文管所,对这些庙宇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才将龙王庙、玉皇庙等庙宇再一次修复起来。这些庙宇的修复工作从1996年至2000年得以完全修复,并且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为长城旅游文化经济出力

“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这是泰戈尔用来形容长城磅礴气势、雄伟的句子,同时也蕴涵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气力。长城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印记,同时也是外国人心中的中国印象,因此,保护长城的意义不言而喻。

如何依托古北口段的长城文化,造福长城脚下的古村落,这是王长青接下来要琢磨的。从1988年起,他走遍了古北口地区的每一个村庄和每一处古迹,搜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多年保护长城的工作,让我对密云每一段长城背后的故事都非常了解。”王长青说,多年来,他走遍古北口镇的长城遗址,这些经历让他加深了对长城历史文化的了解,“在古北口这块土地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抬头就是故事,迈步就有传说。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这些宝贝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并把它发扬光大,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长城历史文化!”交谈中,可以感受到王长青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人,即使已经年过六十。他尝试探索如何能把文化与经济更好地挂钩,发展密云的民俗旅游经济,密云的人间花海、知青文化公社等旅游项目中都有王长青的创意和策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想法,能给长城文化的守护者带来经济效益,这也是他一直做并乐意尝试探索的。

“啊!古北口你壮美的河山声名远播,鸳鸯湖奇冷暖参半,司马台长城气势巍峨,卧虎山高接云天,铁门城关有奇说”,他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寄托于写作中。从王长青为古北口歌曲所作的词,就可以看出他对古北口这片土地的热爱。他曾编写乡志,了解这片土地背后蕴涵的文化底蕴,使他对这片热土有了更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年他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长城保护教育,动员中小学生捡拾破损的城砖,然后放在长城脚下,让下一代心中早早留下爱护长城的意识。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看到这个消息,王长青特别开心,他开展讲座,为小学生解读《保护长城条例》。

谈及旅游经济,一直以来的探索也让他有了一些见解。一方面他会继续将保护长城的工作进行到底,挖掘密云的古村落文化,并且整理编辑成册留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王长青打算为密云文化创意产业添砖加瓦。密云历史久远,胜水名山,民风淳朴,让人舍不得离开。王长青摸索在密云发展文化创意创业,让创意在文化产业中发挥作用,从而发展经济。“我们保护文物,并合理利用长城文化发展经济,服务于老百姓的小康生活。”他一再强调文化与创意的结合,发掘有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作为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他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希望力所能及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家乡,为家乡的百姓,带头去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

王长青是一位有情怀的人,他所做的一切,既是出于热爱,也是一份责任,也因此更让人钦佩和尊重。(马鹤仪 杨颖)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