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时候,有个后院”
等小女孩在长大一些,
她考上了师范,
立志成为一名教师,
在张家口走上讲台,
过去的那些时光,
总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我们家有张照片,
母亲抱着我在院子里,
外边都是汽车声,
军人踏步走路的声音。
母亲捂住我的嘴,
不敢出声音,
就看见小白旗的一角飘过去,
过了好久,
我们才会松一口气。”

当人们因为旱灾吃不上饭,
四处乞讨的时候,
在这个有点偏僻,
期初并没有很多人的小院子里,
潺潺流水前边,
有一排枣树,
在往后边是一排横着的木头栅栏,
栅栏里种的蔬菜,
养着鹅和鸡,
在一排假山后面,
几乎看不见还有这方净土。


如此紧张,危险地日子下,
这里的院子,
却像平常午后的后花园,
慵懒,惬意,
潺潺的流水,
甚至光着脚能抓几条小鱼。
我想,
那时候的日子,
一定是她最思念的一段时光,
有鱼有鸡,有枣树,有河流,
有父母,有家,有这个小花园。
生活就很开心了,
什么都不想,
什么都不怨。
不就是幸福么?
“四合院”的“后院”
四合院,更多遵循人伦,
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是“阳性”的部分;
而园林占地更大,
要花费更多心思和金钱,
以灵动的曲线为主,
充满创意、趣味和个人偏好,
是“阴性”的部分。
“天人合一”永远贯穿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里里外外,
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通过山、水、树、亭、桥构筑的人造山水,
“收天地无尽之景于一园之内,一堂之上”,
以寄托主人的情怀与心绪。
正如纳兰性德笔下的《鹧鸪天》:
“山构园林寂石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
休嗟髀里会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在北京的这些地方与后花园“邂逅”时光
1.东城美术馆后的弓弦胡同(内有一座清初园林专家李渔叠石建造的半亩园)
在半亩园最后面,
是麟庆的“嫏嬛妙境书屋”,
一栋三间轩式的建筑,
源自晋朝人张华梦游嫏嬛仙境的典故,
希望子孙世守藏书,不失仙境。
廊柱上的对联,
上书“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家终日在楼台”
只是轩内的藏数百万,早已散落人间不见。
2.东城区魏家胡同18号内的马辉堂花园
民国时期带花园的典型住宅,
马辉堂花园,花园与宅院相连,
坐凳栏杆的走廊,可通住宅,又能沿客厅通花园各处,
其间郁郁葱葱,
林木鲜花错落有致,
别有一番韵味。
3.其他值得一去的花园
后海的醇王府花园、
蒋家房的棍贝子府、
二龙坑(路)的郑王府、
缸瓦市礼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