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
要写胡同口,必要先说胡同,这条胡同叫东官房。在北京多如牛毛的胡同中,东官房既不属于名声显赫之类,也还不算默默无闻。它小有名气,这个小名气的标志就是往来的公交车在这里、在东官房胡同南口,有一站,站名“东官房”。即便有这站,东官房的名气依然不大,比如:“打的”时,要跟司机师傅说东官房,对方未必立刻有反应,我的习惯是说:北海后门往西一站,或:厂桥往东一站。
我小时候,五十年前了,在胡同口停车的公交,曾经有四班,分别是:4路汽车、13路汽车、7路电车、11路电车。汽车就是大客,无须解释。电车嘛,叫无轨电车,与现在只存在于前门大街的有轨电车有所区别。但车顶上那两根“大辫子”(我们小时候的叫法),及所通联的两道电线(缆),我一直觉得如同空中之轨。后来才知道,记住电车不电车也是必须的,原因是还有7路汽车(11路汽车那时似乎没有)。4路是一班环行车,所环线路小于现在的二环,约等于当年的内环?说不准。那时,4路的东官房站,设在胡同口右侧,其他三班都设在左侧。胡同里的孩子爱在胡同口的右侧玩儿,因为右侧的便道是高坡,坡边临马路的地方有“女墙”,可以安全地居高临下地俯瞰路上的往来车辆。不久,4路车的站牌子没有了,这班公交车取消了,不知何故。如今的东官房站,那三班公交车都还运行,不同的是,7路电车改成了107路,11路电车改成了111路,这样,与汽车的编号就不重复了。另一个不同处,是增加了几班车,还加上了夜班车,
一个站牌子大约有六班公交,颇有热闹过以往的意思。再一个不同,是站牌子往东挪了百十米,挪到了贤良祠大门的左侧。
贤良祠,距胡同口不过百米,属于市级的文保单位,它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摆放“贤良人士”牌位的,后来多年闲置,门前的小空场,成了胡同里的孩子们又一个玩耍的去处。那时的贤良祠,比现在漂亮,因为它是一座古建筑,大门两边还配有八字影壁。孩子们在那里跳绳踢毽打羽毛球,都很尽兴,家长不召唤是不会归家的。后来,一度成为一家“梁园饭庄”,门口要停小轿车了,自然占了孩子们的领地。之所以要在那里玩儿,是因为胡同口确实不是可玩儿的地方。很多年里,胡同口的主要作用是垃圾站,每天晚上8点以后才能把胡同里各家的垃圾倒在胡同口。子夜后,垃圾车来,四五个清洁工用大铁锨把垃圾撮到车上运走。垃圾运走前的那几个小时里,谁从胡同口走过,都免不了要捂上鼻子加快脚步。尤其到了夏天,味道实在不好。四十多年前,我的外公外婆从美国回来探亲,来过东官房几次,晚上离开,经过胡同口时,外婆就曾问过:国内的垃圾就是这么处理吗?
后来有改进,一溜七八个垃圾桶,摆在胡同口的一侧,但还常出现“满为患”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见不到了,一是垃圾桶进胡同了,不摆在胡同口了,二是收垃圾的频率加密了。
1999年,准确讲,是1998年至1999年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大庆,北京的城建进行了一次大改造。胡同口面对的地安门西大街,含在平安大街(虚名)之中,是重点改造地段。路北的临街建筑,拆去了三五十米不等的一些房屋。说是“不等”,因有地方要多拆一些,建地铁出口。贤良祠算是拆得少的,只拆去了八字影壁,但曾属于孩子们玩耍的那块空地也没有了。改造之后,贤良祠成了同仁堂的一家分店,进店的多是游客,估计销售量并不令人满意,几年后店撤祠空,又闭紧了大门。胡同口却是要多拆的地方,那时我们胡同里的居民都很关注这事,拆到哪家几号、拆迁费有多少、拒迁的后果是什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爱议论的话题。胡同口进来几十米,有一处公共厕所,拆迁的告示上没有明确说公厕拆不拆,于居民来说,这则是不能含糊的事。我写了一篇小文,投给《新京报》的言论版,题目叫《东官房的公厕拆不得》。其中提到,这是从北海后门到厂桥两站路间临街的唯一公厕,也是东官房胡同若干个院内没厕所的居民如厕的必须去处。拆了之后,让那些内急的人们去哪里解决问题呢?后来,这个公厕不仅没有拆除,还提升了规格,不知与小文在报纸一角的刊发有无关系。
地铁出口的建设,显然比最初的那批地铁站讲究多了,不仅讲究于内部,而且讲究周边。现在胡同口的地铁站,是6号线地铁北海北站的三个站点之一,也是北海北站西北出口的两个之一,是直梯的出口。出来右手,建了一个小巧的花园。游人累了,可以在这里小憩;胡同里的孩子,也可以在这里玩耍了。西北出口滚梯上来的站点,地处东官房西边的东福寿里胡同口,最近那里也建成了小花园,而且比东官房胡同口的花园面积还大些。走过路过,让我不由得感到一阵欣喜。
四十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观念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变化,变化中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仍有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胡同口左侧(路东)有一个大铁笼子,不知是变压器还是什么电器,矗立于步道,阻碍了行人行走,路经此处,只能走到马路上绕过去。就不能给它找个更不碍事的地方吗?又如:逢年过节,旅游大客停得路边哪哪都是,胡同里出来的人只能从车的间隙中找空子出去。再如:小花园尽头立了个小影壁,上面有东官房胡同的历史简介,不长的文字中有一句曰“两边的建筑都是中国封建典型的官僚住宅”。以我在此居住六十年的经验,及我在文史和建筑方面的知识,我以为:一、不能说“都是”;二、不能说“典型”;三、不能说“官僚”;四、文法不通。很想建议改改文字,又不知该与谁去说,即便说了,人家肯接受吗?为胡同口作此一文,或许也期望能起到这个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