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长绸轻舞飞扬 听剧装大师聊名角儿往事

  • 2018-07-30 17:29:50
  • 北京晚报

东城区西草市街32号,有一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国营老厂——北京剧装厂。自1956年成立以来,它一直静静地坐落在车水马龙的两广大街边,岁月流淌,越来越宽的马路和越建越高的大厦让这家老厂愈发“隐蔽”。

而在梨园界,这是全国最权威的剧装制作单位。近日,北京晚报记者走访了这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厂,与现任厂长石金栓和61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总工艺师,聊起了北京剧装厂的今昔。

名角儿们想要表现出曹操的狡诈、虞姬的悲情、廉颇的忠勇……完美的唱念做打和精准的剧装设计必须相辅相成。“梅派代表作《天女散花》中,有几段经典的长绸舞。当年,为了让十几米的长绸舞出最佳效果,梅兰芳先生亲自与我们的老师傅交流切磋。用何种面料、如何染色、哪儿加棍、哪儿加绳、哪儿是单层、哪儿是双层,只有我们知道。那种飘逸的效果,也只有我们能做得出来。”

孙颖说,这份自信来自代代传承。

学艺时跟着师傅跑剧场后台

北京剧装厂的坐落地——西草市街,自清末就是“戏装”作坊聚集地。1956年,这里较大的17家制作经营戏衣、靴鞋、道具靶子的私营门店、个体作坊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北京刺绣剧装厂,后来发展成国营北京剧装厂。

如今,北京剧装厂的门市部,还保留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货架上层层叠叠堆着剧装,玻璃柜台将顾客和售货员隔开,外面询问、看剧装,里边作答、接业务。

孙颖的办公室就是门市部里一个小隔间,简单整洁。气氛就像突然间回到了记忆中的从前,关于剧装和名角儿的一切,也从42年前开始聊起。

1976年,刚刚从技校织绣专业毕业的孙颖,只有19岁,能进入一个国营单位工作,是当时年轻人的朴素理想。跟着师父学艺的孙颖,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

“我后来才明白,师父经常接触的都是真正的大腕儿、名角儿。”记忆最深的,是时不时跟师父去剧场后台,与名角交流剧装制作细节。

孙颖最初跟尹元贞和王敏政两位行里著名的老艺人学习传统剧装图案设计。“尹元贞师傅跟‘活曹操’袁世海先生特别熟,可能是他们年纪相仿,还长得挺像的原因吧。”孙颖刻苦钻研、认真学习,进步很快,师父就让她独立为袁先生设计了一件“麒麟教子”的蟒。

现任厂长石金栓的父亲、大伯都曾是剧装行当的老师傅,他的侄子现在也在剧装厂工作。石金栓回忆,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北京剧装厂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恢复古装戏,所有剧团都要置办行头。而全国只有北京、广州、上海、苏州四大国营剧装厂,可以说,在家坐着,客户就排着队上门了。”

此时的孙颖,已经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她对那段激情岁月同样感慨万千:“名角儿要定剧装,都是直接过来,面对面跟厂里的师傅们交流。角儿们没架子,我们也没那种追星的感觉。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角儿们还为我们讲戏呢。”

京剧有传统的衣箱制,一般是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包箱,还有梳头桌,统称“五箱一桌”。舞台上演员蟒、靠色彩丰富,衣箱里各备上十种颜色的蟒、靠,就算是置备齐全了。

“行头”只按生、旦、净、末、丑分类,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时间。“唐朝帝王官员穿‘蟒’官衣,宋朝帝王官员也穿‘蟒’官衣。所以这五箱一桌,加上‘靴箱’和‘把箱’就能演上几百部戏乃至千部戏。”

曾为《红楼梦》、《大宅门》制剧装

梨园界老祖宗留下来的“行头”规制,让全国剧团的剧装,很快置办饱和。剧装厂的转型,势在必行。

1983年,央视开始筹拍《红楼梦》,北京剧装厂迎来了新机遇,为《红楼梦》制作剧装。石金栓说:“我记得当时剧组的首席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就住在我们厂旁边的旅馆里,天天来,特别敬业。”《红楼梦》里主角们穿着的剧装,用什么面料,刺绣图案如何设计,采用什么工艺装饰,都由史延芹老师和厂里的师傅们反复推敲而来。

二十世纪末,电视剧《大宅门》开拍。“郭宝昌导演对影视剧装很讲究,知道我们厂子是老厂,京味儿也浓,所以《大宅门》剧组找到我们,给所有主角和配角做剧装。”《大宅门》拍摄期间,全厂职工日夜加班赶制,孙颖时常要跑到拍摄地无锡去送新做好的剧装,与导演、主演和美工交流细节。

这门剧装手艺得活态传承

现在经常与北京剧装厂合作的包括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曲剧团等单位,名角儿依然信任北京剧装厂,因为这里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但时代变迁,还是给厂子带来了一些压力。

石金栓介绍:“以最基本的原材料为例,上好的京剧剧装,需要全真丝材质,甚至还要辅以金线刺绣。”

“现在,买面料得跑武清。不能在网上买,必须亲自跑,要现场看质量,还一定要开增值税发票。”石金栓说,材料成本上涨,给厂子的经营增加了不小难度。而像金线一类的名贵材料,随时面临断货的危险。

孙颖介绍:“我们用的是‘燕京八绝’之一京绣,京绣源自宫廷绣,不计成本。金线是把纯金砸成薄薄的金箔,再裁成细条,裹在纱芯外面,这也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技艺,我们行业叫:手捻金线。早期戏衣用的都是手捻金线,成本较高。现在用的大多是机器捻的,成分也不是纯金箔,所以不太好使,效果与手捻金线还是有距离。

石金栓说,现在真正愿意潜心学剧装手艺的也少了, “工资底,辛苦,一件剧装,有的得做半年,有的甚至一年多,年轻人不愿意,也很正常。不过,好在什么时代,都还是有点较真的人,我们就吸收进来,手把手教他们。”

材料、人工、耗时等多方因素,导致京剧剧装的价格也在上涨,有的戏衣单件已经涨到3万多元。石金栓说:“我们纯手工制作,用的是最好的材料,而且保证都是定制款,没有哪两件是相同的,说实话,贵吗?真不贵。”

孙颖介绍,梨园界有一个说法叫“宁穿破不穿错”,衣服破旧没关系,穿错了才丢人。京剧讲究流派艺术,“比如梅派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梅兰芳先生已形成独特的梅派艺术风格,以后学唱传承梅派,都得按梅先生当年的样子来。做错了或者穿错了,行家都不认”。

梅派《天女散花》中的舞绸例子就较为典型。“这长绸,是梅先生当年亲自跟老师傅,一点点抠细节抠出来的,怎么做,只有我们传承下来了。”

职业生涯42年,孙颖合作过的名角儿、名家、明星无数,参加过奥运会开幕式、国庆、澳门回归等庆典的演出服装制作,甚至参与过故宫的文物绣品修复。但她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反复强调,“少写点儿我个人,多写点儿我们这个集体”。

“因为剧装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技艺,长期以来,舞台上呈现的多彩多姿的华美剧装,是许多表演艺术家和我们剧装人共同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她尤其希望这门剧装戏具的手艺能传承下去。“北京剧装厂始终经营着,这门手艺就在活态传承着,因为京剧离不开它。”

离开西草市街32号的时候,剧装厂的博物馆正在装修,石金栓厂长说,这是在给未来的体验式参观做准备,“咱们努力跟上时代,也是为了留住这门手艺,总不能让孟广禄这样的名角只能穿着西装清唱《铡美案》吧。”

本报记者 孙毅

摄影 张硕

  • 编辑:贺媛媛(实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