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廷军
延庆称隆庆城始于明代。
明代隆庆城的修建,肇始于明成祖朱棣二次北伐蒙古。这是公认的事实。但隆庆城的修建时间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其要有三:永乐十一年说,永乐十二年说,永乐十三年说。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形成定论。
一、朱棣二次北伐
永乐八年(1410)的第一次北伐蒙古,未能给明朝北方边境带来安全。西北的瓦剌蒙古人在此时对明朝构成了新的威胁。1409年,被明朝册封为王的强大的酋长马哈木在他逃避明朝军队时,于1412年春刺杀了本雅失里。随后,他在蒙古的旧都哈尔和林立了一个傀儡君主,并且开始向东进军对付阿鲁台,其明显的目的就是要统一蒙古民族。阿鲁台在1413年7月被封为和宁王,并被授予朝贡制度下的贸易特权。1413年末,阿鲁台告知明朝廷,马哈木的军队已跨过胪朐河(今克鲁伦河),这件事促使朱棣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明史·成祖本纪》:“十二年(1414)春正月辛丑,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二月己酉,大阅。(三月)庚戌,亲征瓦剌……庚寅,发北京,皇太孙从。夏四月甲辰朔,次兴和,大阅……六月甲辰,刘江遇瓦剌兵,战于康哈里孩,败之。戊申,次忽兰忽失温,马哈木率众来犯,大败之,追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庚戌,班师,宣捷于阿鲁台……八月辛丑朔,至北京,御奉天殿受朝贺。”可见,永乐帝携皇太孙(后来的宣德帝朱瞻基)二次北伐蒙古的时间为永乐十二年三月(1414年4月),八月份凯旋返回北京。《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明书·文宗文皇帝》和《明通鉴·成祖永乐十二年》对此事的记述相同。
二、驻跸团山
在返回北京时,大明军队从元朝御路返京,经黑峪口来到今延庆区旧县镇团山脚下的永宁卫驻跸。《(乾隆)延庆州志》:“明洪武初,属永平府。三年,改属北平府。后徙民于关内,州遂废。城郭榛芜者四十余年。十二年,置永宁卫。永乐十二年,车驾北巡,驻州东团山。西望沃野,复置州,迁民以实之。改龙庆为隆庆,属北京行部。十二年,置永宁县于永宁卫城。”《(乾隆)延庆州志》的作者李钟俾(时任延庆知州)对永宁卫的设置时间作了考证,并加了按语:“《永宁旧志》作永乐十三年置,当从《明史》,作洪武十二年置。当从《明史》为是。”所以说,朱棣返京途中驻跸团山,其实是住在团山脚下永宁卫。
《(嘉靖)隆庆志》:“永乐十一年,车驾北巡,驻跸团山。顾兹沃壤。诏复置州,改曰‘隆庆’。迁民以实之,编户十四里。领县一,直隶京师。”《(康熙)延庆州志》:“永乐十一年,车驾北巡,驻州东团山。西望平原,复置州迁民以实之,编户十四里,直隶京都,领永宁县,改龙庆为隆庆。”明显地可以看出,《(康熙)延庆州志》传抄了《(嘉靖)隆庆志》的相关记述。建州时间——永乐十一年,是不对的。
同理,《明史·地理志》:“延庆州。洪武初,属永平府。三年三月属北平府,寻废。永乐十二年三月置隆庆州,属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隶京师。隆废元年改曰延庆州。”清谈迁《国榷·成祖永乐十二年》:“三月甲戌朔,丁丑,设隆庆州、永宁县于关外,隶北京行部。地冲而腴。国初徙其民关内,至是专处罪谪。”两书记载隆庆州的复置时间——永乐十二年三月,也是不对的。永乐十二年三月是成祖北伐的出发时间,且出发路线并未经过团山。未登团山,何以下诏复建隆庆州?
三、复建隆庆州和新建永宁县
那么,朱棣驻跸团山的时间是哪年呢?
明孙世芳《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隆庆州城》:“永乐甲午(1414),太宗皇帝巡狩北边,驻跸团山,因土壤旷沃,群山环峙,命复州治,迁民实之。及设官莅焉,垂四十余年矣!”清张惇德在《(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沿革考》:“明洪武初,州废。永乐十二年,复置为隆庆州,分置永宁县属焉。隆庆元年,改曰延庆,避年号故。”在《(嘉靖)隆庆志》引用明林廷举《延庆州城记》说:“永乐甲午,太宗皇帝巡狩北边,驻跸团山。以斯地厥土旷沃,群山环峙,遂创州治,迁民以实地,命官以莅民,几四十余年矣。”两书把设置隆庆州的时间,笼统地记为永乐甲午(1414)是正确的。因为,朱棣登团山的确切时间应在“(永乐十二年)八月辛丑朔,车驾至北京,御奉天殿受朝贺”之前——亦即1414年七月下旬。
重大决策,涉及国家安全,况且朱棣“尤虑民不率教”,必须寻找一位得力干将,才能把决策落实到位。朱棣想到了尚在狱中的原礼部尚书赵羾,打算再次起用他。“九年秋,朝鲜使臣将归,例有赐赉,羾不以奏。帝怒曰:‘是且使朕失远人心。’遂下之狱。” 永乐九年时,朱棣尚在南京,说明赵羾入狱也在南京。永乐十二年冬天,年满50岁的赵羾被任命为经略,督建隆庆州、保安州及永宁县。过完年,在凛冽的寒风中,赵羾偕同新任隆庆州知州陆震 ,以及所属官员和一批被谪官吏,前往妫川大地,重新整治那片荒凉的土地。“自州治……至南京陆路四十二驿,二千五百四十四里。” 从南京到北京,面见皇帝之后,继续赶路,前往目的地——隆庆州。永乐十三年春暖花开,复建隆庆州的工作正式开始。这不是美差,条件艰苦,环境又差,他们却又只能听天由命。赵羾诗曰:“钦承上命不蹉跎,待罪蒿垣奈若何?”他心中的不安可想而知。山西等地的移民尚在途中,皇帝的差事却不能耽搁。赵羾首先把谪官安排在近处。赵羾以元代故城为依托,分出隅屯,“在城者为隅,在乡者为屯”,统称为里。州城分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乡间辟出红门、黄柏、白庙、阪桥、富裕、红寺六屯,称为前十里。远道而来的“山西等处流民”,则陆陆续续的安置在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及关厢,被称为后十里。
“1414年对蒙古人远征以后,永乐帝驻跸北京达三年以上,只在1416年晚期离北京巡幸南京一次。” 隆庆州“南挹居庸之隘,北距龙门之险。”“东有熊耳山为之藩,西望螺山为之臂。”此时,大运河已被重建,常驻北京的梦想即将实现。隆庆州为陵京后背,至北京才180里,如此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朱棣在北京指挥筹建应不在话下。
这样的推测,得到了史书的验证。“(隆庆志)洪武初废,永乐十三年复置,以缙山县并入,领县一:永宁。” “史从政,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永乐十三年,始分州地置县,公首事县尹也。” 《明史稿》明确指出永乐十三年(1415)复置隆庆州,《(万历)永宁县志》也指出史从政为永宁县第一任县尹,而建县的时间也是永乐十三年。这说明,复建隆庆州和新建永宁县的时间同在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