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稻田:以前,唐自口村西大片土地都是台田耕作方式。这种高低相间的台田,低的地方种水稻,高的地方种大田作物。遇上旱年头,种的稻子大都被蝼蛄吃了,遇上涝年头大田作物又会被泡烂。稻田里想用水时没有水,不想用水时又排不出去,收成没保证,只能听天由命,每亩最多只能收100多斤。1959年秋季,上级党委提出了改造涝洼地,“变台田为规格稻田”的口号。当时也有些人想不通,认为这样做是徒劳费力,弄不好稻田改不成,台田的粮食也得不着了。经过做工作,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出了 “双千亩稻田规格化”的豪言壮语,并以“一年受苦,万年享福”的战斗口号来鼓舞士气。大家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大干,刮大风下大雪在野地里吃饭。年过半百的赵沛寻,赛过年轻力壮子,无论刮风下雪从没误过工。他的苦干精神影响带动了许多年轻人,大家你追我赶,洼改工地犹如火热的战场。经过一冬的奋战,挖成了3条大干渠,300亩规格稻田基本完。第二年—边平整土地—边种稻。县城的各机关学校也来帮忙,最多时有1000多人。就这样,十年九不收的台田终于改成了旱涝保收的规格稻田。正如当时人们说的:“建了大水库,改了规格田,没了水旱灾,年年好收成。”
改革新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两部分,其中口粮田按土质、产量和人口的多少分。唐自口每人大约4分地,责任田由个人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3年底,全村154户、551口人,纯收入32.1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583元,是1976年人均收入83元的7倍。
1986年,唐自口村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村集体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大都为村民免费使用,从播种到收割,全面实现机器作业,人工只需接粒、浇水。过去麦收、秋收,耕、种是农民最忙的日子,每个秋收都要苦干20天左右,现在只用三四天便可完成。机械化大大解放了劳动力,许多农民到企业当了工人或个人经营二、三产业。
2002年,怀柔建材市场在唐自口村西落成,逐渐发展,现占地84.2亩,租金由每亩2800元增至每亩3080元,给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2005年,怀柔制定东区总体规划,在“三纵五横”的框架中,唐自口村列入其中。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3号路和滨河路工程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促进了东区建设的发展。2006年,横贯该村的3号路顺利完工,带动了沿线服务业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容村貌也在不断改变。以前村里都是窄小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不断整修道路,用砂石料将坑坑洼洼的土路势平。1988年,西街、前街、中街改造成水泥路。到2002年,全村主要街道包括东街全都修成了柏油路。2008年,村东通往杨宋的老怀杨路也改造成了柏油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经济的发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步步提高。1976年,村里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一到晚上,村民就聚集到大队部看电视。1978年后,村民家庭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机,有了缝纫机、电风扇。1988年,家家都有了电视机。上世纪90年代,黑白电视节被彩色电视机取代,尺寸也从14吋到17吋、21吋、25吋、29吋...黑几不断变大。有的农户不止1台电视机,多至2台、3台。1998年前后,村里开始有人装空调。现在,电饭锅、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相当普遍,空调几乎家家都有。过去贫穷落后的唐自口人过上了越来越现代化的富裕生活。
唐自口村:一个历史悠久,有属于自己故事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