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等,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除独奏外还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及琴箫合奏等。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它与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在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古琴艺术(岭南派)
岭南派古琴艺术主要流传在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期间,南汉国吏部郎中陈用拙著成《大唐正声琴籍》10卷,备载琴家评论及古代名琴师事况。南宋末年,元军入侵中原,宋帝从临安南迁冈州崖山,一批中原琴谱随之流入冈州。古冈州即今天的广东新会县,相传新会的《古冈遗谱》即为当时的遗留。明代广州琴人辈出,陈白沙、梁启运、释闻一、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均名盛一时。至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日显。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黄景星编成《悟雪山房琴谱》,共收集琴曲50首,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岭南琴派的艺术成就。除上述诸人外,云志高、何洛书、何耀琨、杨锡泉等也都是岭南派中影响较大的琴人。
古琴艺术(诸城派)
山东省诸城市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特定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诸城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王溥长(既甫)、王雩门(冷泉)、王作祯(心源)、王露(心葵)、王宾鲁(燕卿)等,人称“诸城琴史五杰”。其中王露和王宾鲁曾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古琴导师,使诸城派的影响遍及全国,甚至远播海外。
古琴艺术(浙派)
浙派古琴艺术流传于浙江地区,这一流派的发展分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古代浙派古琴艺术起于南宋,创始人为郭楚望。郭氏传艺于刘志方,刘志方又传毛仲敏、徐天民,由此形成在当时琴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其后徐天民门下在元明时期传承四代,将浙派古琴艺术推向顶峰,一时有“浙操徐门”、“徐门正传”之目。入清以后,浙派古琴艺术渐趋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