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庙
唐帝庙,亦为帝尧庙,在都亭乡东口底村西北青龙山上,古尧泉北侧半坡,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庙前立有元代翰林院侍读学士、江淮荊湖等路宣抚使、大宋国信使、陵州郝经撰写的唐帝庙创建碑,现存唐县文保所。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迁建县城后,此地逐渐萧条冷落。2016年,结合香山生态园开发建设,将唐帝庙庙址北移山顶恢复扩建,再展当年风采。为使读者对《唐帝庙碑》有一个全貌了解,本书将唐县(现存原碑)、望都(文字记载)、顺平(文字记载)、隆尧(残碑碎块)4地同为元郝经撰写碑共录于此。
碑文石刻
唐帝庙碑(唐县)
创建唐帝庙碑记
翰林院侍读学士、江淮荆湖等路宣抚使、大宋国信使、陵州郝经撰
道,本于皇,成于帝,降于王,终于霸。历数之运会,帝王之统纪在焉。孔子赞《易》:“自伏羲至尧而止,黄帝以下不论。”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言生民之道,至尧为帝而后大备。始并乾坤而为三,则尧为皇之终。及其定《书》,断自《尧典》。高辛以上不论,则尧为帝之首。于是帝尧上兼皇、帝,下冠王、霸。独出乎震,而其仁如天也。”故杨雄谓: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悄悄。盖三皇以来,少昊、颛项非不神圣。而尧之在位,相舜者二十有八载。以圣相圣,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治历象以成天,平水土以成地,教人伦以成人,赏均刑恤以成典,去凶庸善以成政,然后以天下授舜。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自是始。而命之以中,传其心法。以道为统,立民之极,亦自此始。故为帝者之宗,一降而王,又一降而霸,而后德衰。故德莫盛于帝,帝莫大于尧,宜乎配天而食也。自三代以来,载在祀典。世封其后,以崇明祀。后世帝王,其德弗逮于王,有愧于霸,而兼皇、帝之号。往往崇饰淫昏,以为大祀,而帝之祀阙然不举。汉氏自以为帝之苗裔,而祀不及焉,则亦忘其祖矣。唐高祖以内禅法尧,称其代曰唐,而亦未尝享于帝,乃推皋陶、老子,则亦虚其号矣。于是陶唐之祀,忽诸而神乏主矣。近世惟平阳故帝都有庙存焉。中山之庆都,帝之所生,按《地理志》,伊祁山,帝母所居,葬于庆都曰庆都陵。庆都西北有山曰伊祁,祁水出焉。越蒲荫而经庆都之北鄙,庆都西有县曰唐,为帝始受封之国。以是徵之,盖尧生于庆都,而唐亦始封也,及其为帝,则都平阳。庆都为帝梓里,后人未忘其德,犹能指示其处,庙而享之,则其德入人之深者可见矣。兹有庆都邑萧侯同义士程义之子,居德者也,赀创建帝殿三楹,期年庙成,率邑之文武故老,落而享之。经,侯门下士也,请碑其史,因援李唐张谓虞帝庙例,题曰:“唐帝庙”而不名,且赞帝德而为之诗。庶几居人赓载歌之遗音,知为陶唐氏之民焉。其诗云:伊祁苍苍,祁水汤汤。神母之邦,是降生陶唐。曰帝之乡,帝德是昌。缵于有皇,唐哉皇哉,帝道光哉。乃圣乃神,莫不具来。相于有虞,股肱良哉。谟明弼谐,庶事康哉。於戏前王,其能忘哉。载葺茅茨,载筑土阶。尊酒簋二,曰蒸尝哉。享于有诚,曰馨香哉。曰雨曰阳,帝德维常哉。民俗有殃,神亦无方哉。
大元至元三年正月之吉立石,承事郎庆都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吏萧颙,承事郎庆都县□□老□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吏勒得律
此碑撰文者为元代郝经(1225-1278),字伯常,陵川人,后迁居河南,蒙古军陷河南,再迁保定。以多才学、善谋略,见重于元世祖忽必烈。官拜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昭文馆大学士、冀国公,谥文忠,著有《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左录通鉴》《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元史》有《郝经列传》。
唐县唐帝庙碑原立于县西4千米的青龙山(尧山)腰唐帝庙前,明代迁移唐县县城帝尧庙,现存唐县文物保管所。碑通高185厘米、宽85厘米、厚26厘米,碑首镌刻“唐帝庙碑”4个大字,保存完好。据明弘治《保定郡志》载,唐帝即帝尧,世代为唐侯,15岁即由诸侯升为天子,118岁时无疾而终,禅位于舜。1984年,此碑被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帝尧祠碑(望都县)
道,本于皇,成于帝,降于王,终于霸。历数之运,会帝王之统纪在焉。孔子赞《易》:“自宓羲至尧而止,黄帝以下不论。”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言生民之道,至尧而后大备,始并乾坤而为三,则尧为皇之终。及其定书,断自《尧典》,高辛以上不论,则尧为帝之首。于是帝尧上兼皇帝,下冠王霸。独出乎众,而其仁如天也。”故扬雄谓:法乎宓羲,而成乎尧。匪宓匪尧,礼义悄悄。盖三皇以来,少昊、颛项非不神圣。而尧之在位,相舜者二十有八载。以圣相圣,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治历象以成天,平水土以成地,教人伦以成人,赏均刑恤以成典,去凶庸善以成政,然后以天下授舜。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自是始,而命之以中,传其心法。以道为统,立民之极,亦自是始。故为帝者之宗。一降而王,又一降而霸,而后德衰。故德莫盛于帝,帝莫大于尧,宜乎配天而食也。自三代以来,载在祀典。世封其后,以崇明祀。后世帝王,其德弗逮于王,有愧于霸,而兼皇帝之号。往往崇饰淫昏,以为大祀,而帝之祀阙然不举。汉氏自以为帝之苗裔,而祠不及焉,则亦忘其祖矣。唐高祖以内禅法尧,号为神尧。称其代曰唐,乃推皋陶老子,以本所出,则亦虚其号矣。于是陶唐之祀,忽诸而神乏主矣。近世惟平阳故帝都有庙存焉。中山之庆都,帝之所生,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葬于庆都,曰庆都陵。庆都西北有山曰伊祁山,祁水出焉,越蒲阴而经庆都之北鄙,庆都西有县曰唐,为帝始受封之国。以是征之,盖尧生于庆都,而唐其始封也。及其为帝,则都平阳。邑为帝之梓里。后人不忘其德,历数千百年独能指示其处,庙而享之,则其德之入人深者可见矣。
岁甲辰,萧侯顒以庆都帝庙未建,乃同义士程义及子居德,创建帝殿三楹。期年庙成,率邑文武故老落而享之。经,侯门下士也,请碑其事,且赞帝德,为之诗。庶几居人识庚歌之遗音,知为陶唐氏之民焉。其诗曰:伊祁苍苍,祁水汤汤,神母之邦,降生陶唐。曰帝之乡,帝德是昌。缵于有皇,唐哉皇哉,帝道光哉。乃圣乃神,莫不具来。相于有虞,股肱良哉。谟明弼谐,庶事康哉。于戏前王,其能忘哉。载葺茅茨,载筑土阶。尊酒簋二,曰蒸尝哉。享于有诚,曰馨香哉。曰雨曰旸,帝德维常哉。民无殃哉,神亦无方哉。
望都县帝尧祠碑,《尧母庆都》载成碑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县令萧顒立碑,侍读学士郝经撰文,立于望都东关帝尧庙内,现无存。此碑记载文字无题头、落款,正文与唐县郝经创建的唐帝庙碑相同,只是个别字句有差别,但时间为至元二年,比创建碑还早一年,又于甲辰年不符,可能有误,值得研究。
唐帝尧庙碑(顺平县)
道,本于皇,成于帝,降于王,终于霸。历数之运,会帝王之统纪在焉。孔子赞《易》:“自伏羲至尧而止,黄帝以下不论。”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言生民之道,至尧为帝之后大备。始并乾坤而为三,则尧为帝之终。及其定书,断自《尧典》。高辛以上不论,则尧为帝之首。于是帝尧上兼皇、帝,下冠王、霸。独出乎震,而其仁如天也。”故扬雄谓:法始乎宓羲,而成乎尧。匪宓匪尧,礼义悄悄。盖三皇以来,少昊、颛项非不神圣。而尧之在位,相舜者二十有八载。以圣相圣,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治历象以成天,平水土以成地,教人伦以成人,赏均刑罚以成典,去凶庸善以成政,然后以天下授舜。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自是始,而命之以中,传其心法。以道为统,立民之极,亦自是始。故帝者之宗,一降而王,又一降而霸,而后德衰。故德莫盛于帝,帝莫盛于尧,宜乎配天而食也。自三代以来,载在祀典。世封其后,以崇明祀。后世帝王,其德弗逮于王,有愧于霸,而兼皇帝之号。往往崇饰淫昏,以为大祀,而帝之祀阙然不举。汉氏自以为尧帝之苗裔,而庙不及焉,则亦忘其祖矣。唐高祖以内禅法尧,号为神尧。称其代曰唐,而亦未尝享于帝。立庙乃推皋陶老子为帝,以本所出,则亦虚其号矣。于是陶唐之祀,忽诸后之不建而神乏主矣。近世惟平阳故帝都有庙存焉。中山之永平,帝之所生,故有庙焉,而今则弗存。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葬于庆都曰庆都陵。又曰望都山,一曰灵都,又曰望都。尧母之名也,故以名山。今中山之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城,故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永平之南有县曰庆都而无山。永平之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北,曰唐水。东合于祁水,以是徵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其母殂落葬之于此。及其为帝,则都平阳。国家不以为命祀,帝王不躬亲致享。国人与居人不忘其德,历数千百年,独能指示其处,庙而享之,则其德在人之深者可见矣。永平,故中山属县。金源氏升为州,曰完州,今隶顺天道。岁甲辰,监州事萧侯勇以尧城之庙久废,乃令进士董仲方,规定故基,复为立庙并督其役,期年,庙成。侯率州文武及其故老,落而享之。经,侯之门下士也,请碑其事。故援李唐张谓虞帝庙例,题日:“唐帝庙”而不名,且赞帝德而为之诗。庶几居人识赓载之遗音,知为陶唐氏之民焉。
顺平县唐帝庙碑,在尧城尧帝庙,载亦为郝经撰,但与唐县、望都碑文字总体相同,部分有异,无文后诗。立碑时间记为岁甲辰(蒙古太宗后三年,即1244年),时郝经19岁,才华、身份地位能否撰此文尚存疑问。3县碑记同为萧顒(顺平碑记萧侯勇)立,至元二年(1265年)其为望都县令;至元三年(1266年)其碑记为庆都县尹(后所涉区域划归唐县);蒙古太宗后三年(1244年)其为完监州事,一般规律,不会官越当越小且时间相差22年。疑此碑为下一某甲辰年(因元至元年间无甲辰,大德年和至正年方有甲辰年,疑为至元与至正年之误)根据需要修改文字而立,事不足信。可以判断,一是郝经不会四处写唐帝庙碑文,即便写,除唐县外,也不会再写“创建唐帝庙碑记”,更不会在碑文中称呼尧帝。二是此碑所立时间不会早于现存的创建碑。
唐帝庙碑(隆尧县)
道,本于皇,成于帝,降于王,终于伯。历数之运,会帝王之统纪在焉。孔子赞《易》:“自伏羲而止,黄帝以下不论。”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化,盖取诸乾坤。言生民之道,至尧而后大备,始并乾坤而为三,则尧为皇之终。及其定书,断自《尧典》,高辛以上不论,则尧为帝之首。于是帝尧上兼皇帝,下冠王伯。独出乎震,而其巍巍如天也。”故扬雄谓: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悄悄。盖三皇以来,少昊、颛项非不神圣。而尧之在位,相舜者二十有八载。以圣相圣,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治历象以成天,平水土以成地,教人伦以成人,赏均刑法以成典,凶庸善以成政,然后以天下授舜。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自是始,而命之以中,以传心法。以道为统,立民之极,亦自是始。故为帝者之宗。一降而王,又降而伯,而后德衰。故德莫盛于帝,帝莫大于尧,宜乎配天而食也。自三代以来,载在祀典。世封其后,以崇明祀。后世帝王,其德弗逮于王,有愧于伯,而兼皇帝之号。往往崇饰淫祀,以为大祀,而帝之祀阙然不举。汉氏或以为帝尧之苗裔,而庙不及焉,则亦忘其祖矣。唐高祖以内禅法尧,号为神尧。称其代曰唐,而亦未尝享于帝,立庙乃推皋陶老子为帝,以本所出,则亦虚其号矣。于是唐尧之祀,忽诸德之不逮,而神乏祖矣。近世惟平阳故帝都有庙存焉。中山之永平,帝之所生,故有庙焉,而今则弗存。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葬于庆都,曰庆都陵,又曰望都山。望都,尧母之名也,故以名山。今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其东有县曰庆都,而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北,曰唐,东合于祁。以是征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其母殂落葬之于此。及其为帝,则都平阳。国家不以为命祀,帝王不躬亲致享。国人与远迩遗民不忘其德,历数千百年,有能各即所居,庙而享之,则其德在人深者可见矣。
顺德路属县唐山之巅亦有庙焉,岁久颓毁,今郡牧茸理更新,请碑其事,故援李唐张谓虞帝庙例,题曰:“唐帝庙”而不名,且赞帝德而为之诗。庶几居人识赓载之遗音,知为唐尧氏之民焉。其诗曰:唐山苍苍,唐水汤汤。帝德是昌,纂于有皇。唐哉皇哉,帝道光哉。乃圣乃神,莫不具来。相于有虞,股肱良哉。谟明弼谐,庶事康哉。于戏前王,其能忘哉。载剪茅茨,载筑土阶。尊酒簋二,曰蒸尝哉。享于有诚,曰馨香哉。曰雨曰旸,帝德维常哉。民无殃哉,神鉴无方哉。
此碑原立在河北省隆尧县尧山上,碑高7.1米,宽1.2米,厚0.6米,现已被砸毁,碎碑存隆尧县文保所,碑头上的“唐帝庙碑”篆字、碑阴“唐侯故土”和碎片上“唐哉皇哉,唐山苍苍”文字依稀可见。此碑文录自《畿辅通志》,亦记郝经撰文,与唐、望、完碑文大同小异,文中可看出立碑时间应晚于顺平唐帝庙碑。为明了起见,特列4碑文字于此,供专家研究和世人评鉴。
虞帝庙
虞帝庙,亦称帝舜庙,在县西北20千米明伏村南父子山阳,旧志记载:“唐河流经此山麓之下,山崖有洞曰明伏,可避兵。其前有帝舜庙,相传父子二人共建一塔,故名。”此地风景秀丽,松柏满山,遍布有三仙、财神、全神、药王等庙宇,虞帝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为三开间,出檐明柱式,庙前古柏参天,门侧立有清代重修虞帝三仙2庙碑,门联“和风甘雨四海沐春晖,舜日尧天万民增福泽。”横批“风调雨顺”。庙内正中塑帝舜坐像,慈祥肃穆西侧壁画为“舜王南巡以德治天下(农耕图)”,东侧壁画为“舜王禅位于禹‘大禹治水’(禅位图)”。
帝舜其人
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摘录自《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碑文石刻
重修虞帝三仙二庙碑记
自古帝王首推尧舜,□法治法载在帝典。仲尼盖尝祖迹之,后世儒生不能赞之将矣。以故□仲尼而尊尧舜者,闻尝立庙以祀之,因其所也。独于此山虞帝庙有感焉,阅碑旧志有尧舜二庙,不知始自何代,独留舜庙而尧不与焉。说者谓天地之大不在庙祀,则以天者亦天也,去其庙所以尊尧也。一说谓尧时,尧出世胄,舜耕历山,深山之祀惟舜是宜,留此庙所以与舜也。之二说者,父者失传书缺有闻,此亦不必附会矣。特以诸君之来□此山也。所□日有见尧于美,见舜于墙之思故,同心鼓舞谋画彩以重新旋步山而立,□□□□而□名伯,此物此德,古今一辙矣。且被父三仙焕然,一时是平地成天者,舜而默运致□□而三仙也。士不附青云之士,不能显,当时而传后也。世三仙不附大圣人之□而说□应于闻于一时也,庙所得哉是役也在舜,固不以修废为忧喜,三仙有知应有感。
陈璠撰文,邑庠生李永镇检阅,邑庠生马南星书丹。乾隆三十二年七月吉旦
虞帝庙在明伏村南父子山阳坡,此碑现立于庙前,灰石材质,高约160厘米,宽约70厘米,厚约20厘米,个别字有损伤。
古人诵咏
游虞帝庙(二首)
一
四顾莽何际,威灵俨若临。
山川尚淳朴,天地自高深。
凤鸟千年叹,萧韶三月音。
玄功久无复,徒抱致君心。
二
淫祀偏区宇,空山余帝宫。
皇灵有天在,像设与人同。
身世千年后,尘埃百感中。
清泉分一酌,毛骨润南风。
(元)刘因
高祖庙
汉高祖庙在县北5千米的峪山东坡,相传汉高祖刘邦白登旋师,驻跸于此。汉时修庙以祀,现庙毁,遗址犹存。再东有霸王石。
碑文石刻
育山汉高祖庙辉宁寺碑文
唐邑古尧封郡,近母庆都,遂世嗣陶唐帝,六传刘姓,是为汉高。故距城八里许,育山之阳旧有汉王迹,石磴嚴龙,潭澄澈洵,一方胜概,迺寺宇从未有也。法轮永转,辉光宁净,弥勒世尊首称三世禅祖语云:以劳定国则祀之,有功于民则祀之,矧天竺神人囊括宇宙,普度四大部州,救拔百千万劫,非恢宏庙貌,肖像尊严,乌足以昭扬功德,恒阳衲子性玉云游遍天下,老而驻锡,兹山发心,韧建佛刹聿新募化领袖,则有胡门孙氏、王门闫氏、韩门高氏,暨上谷常子等,舍身纠引诸善信,是以栋梁辐辏赀粮,螺集一如神轮鬼运,壁立绝高处,修佛殿三楹,设弥勒莲座,前列四天王,侧建白衣大士庵,一时四方之嗣者,靡不有求辄应,迆东数十武龙母宫,源头鼎峙,实洒雨泽鲜虞时,若兹刹也。台砌森整,门垣修洁,金碧莹煌,丹青炫耀,即西天圣境不过如此,匾其额曰:辉宁表如来之宝。辉宁东土云功,肇于先帝之十年,事竣于当今之四载,开阔有渐,光景无穷,与旧汉殿左右相映,诚奇观哉!且山势巍峨,允堪振衣,千仞泉源,湛碧饶宜,荡涤尘襟。一切无量众生,谁不归依正果乎?美景胜事,不可无言以记,故撮俚语以志不朽。
清顺治四年 刘絮言撰文
此碑原立峪山汉高祖庙旁辉宁寺,刘恕言,历阳人,现碑已无存。
重修汉王庙辉宁寺碑文
县治之艮,东枕灵源,北拱马耳者,育山也。育山之阳,峭壁嶦垸,宏厂而深秀者,汉王庙也。溯创建源流,邑乘故老及残碑断碣,俱弗可考也。赤帝崛兴,丰沛灭秦,碚楚于唐,无临幸之迹意者,白登之役或取道兹土,邑人肖貌而祀之也。前此率黄冠供奉,修真历有年,所迨崇正十年有比丘性玉者,移王殿东向复建辉宁禅院,岹峣金殿,遂蔚为丛林,至顺治四年始落成焉。此庙与寺之令也。迄今五十年来,风雨鸟鼠,渐就荒残,叩檀那,解私囊,使帝居宝刹,焕然重新者,庆都居民王开增暨黄氏等。万岁山呼,丘壑中如瞻卤簿,钟声椇响长林内,疑见旌幢佳气毫光也。爽籁风生,山鸣谷应者,樵歌牧唱也。绿树参差,碧潭澄澈者,岚峦掩映也。豆人寸马,络绎往来者,客子游也。青壁酒榼,丹崖列座者,游人晏也。
方今圣明在上,豁达大度,威加海外,并驾炎刘,兼之诸天,效灵雨阳时,若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因之应运而兴也。独是善信王开增者,非缁非羽,毅然以修举为任,三历寒暑,终竣厥役,虽胜地之兴,有时忆其前因,非肃曹平勃则阿难给孤长者也。
清顺治四年 知县 韩庚撰文
此碑为清顺治四年(1647年),韩庚重修碑,现无存,录于旧志。
题高祖庙(二首)
一
芒砀云蒸帝籙搴,诛秦灭项授从天。
入关首重三章约,定鼎尤资六计贤。
偶语跡消封齿日,伟勋兆建斩蛇年。
威加海内歌犹在,四百长推汉业阗。
二
亭长肇基隆准兴,扩疆辟土称平陵。
已勤三杰扶炎汉,何虑七宵困白登。
汜水功高多战伐,商山皓老足夌凭。
由来将将非人力,庙貌遥瞻肃论烝。
(清)唐县知县 王政
谒汉高祖庙
汉皇古庙遗山阿,玉辇会经曲逆过。
明月峰头池上树,令人长忆大风歌。
(清)陈瑺
宋将杨公忠节庙
宋将杨公忠节庙在县西北70千米倒马关上关岭,为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父子而建,香火旺盛,至今犹存。
碑文石刻
大明新建宋将杨公业杨公延昭父子忠节庙碑记
忠节有庙,所以祀宋赠太尉代州刺史杨业,高阳关副都部署加团练使杨延昭父子者也。祀之者御马监太监赵公昇、杨公金、守备阎公崇,用所治地而建庙焉。忠臣义士照耀史册者豈必杨氏父子,而关之得名,倒马实自延昭败契丹始,是乌得弗祠杨公祀之,又天理之在人心,随所感而见也。宋家三百年基业实天启之,有如业本北汉旧臣,而竭忠宣力,卒破辽人。副潘美拔四州,其骏功足尚也。真宗时,契丹猖獗,延昭当之而有余,杨氏一家两朝赖之,而况于当时世德之与守之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者哉。嗟乎!夷狄之为中国患久矣,朝廷有道四境宁谧,杨氏父子皆足以应时变,及其后世罔德卒困于外夷,辽破而金兴,祸作矣。当是时也,武夫健将不少于天下,兵革财用不困于曩时,忠义之气不损于人心,而独无杨氏父子出于其间者何哉?愚于是重有所感,而杨氏父子所遭之,不偶然□,不盖可尚邪,杨公奉命有兵戎之害,觅所□思患预防率励士心者,无所不尽祀,杨氏父子使人入其境而思追蹈其美,是有益于边防也。甚大者表忠视碑,苏子瞻为之,杨氏之忠节与钱氏同在一时,何其盛哉。顾于菲薄,不足以彰,厥美,姑为之纪岁月云。庙成于正德十四年五月,碑立于正德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翰林院编修刘泉记书写业浩。
石碑为明代,现保存于倒马关上关岭上之父子忠节庙前,绞龙碑首,碑阳保存较好,汉白玉,高1.5米、宽0.7米。碑阴亦有文字,但漫渍不清,无法辨认。
民间传说
杨家将在唐县
北宋著名军事将领杨继业和杨延昭父子俩,都是抗击辽国的民族英雄。在唐县,古北岳东麓令公铺村,埋葬着杨继业的忠骨;倒马关西北侧巅峰之上,矗立着题有“宋将杨六郎镇守之处”的石碑。
杨继业,俗称“杨令公”,指挥过多次抗击辽国南侵的战役。杨继业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北宋军民赞誉他为“常胜将军”;辽国军队害怕他,称他为“杨无敌”。北宋皇帝宋太宗佩服杨继业的忠勇,提拔任命他为代州刺史,戍守北部边防。
公元986年,北宋派遣大部队兵分东、中、西3路北征辽国。西路以潘美为主将,杨继业为副将。西路军很快攻下环、朔、应、云4州。但中、西路与东路会师不利,各路班师。这时,宋太宗下诏迁云、应、环、朔4州居民南迁于内地,命令潘美、杨继业和蔚州刺史王侁率领的部队保护南迁。辽国萧太后趁机领兵10多万,隐秘南下,攻占环州。杨继业跟潘美说,辽兵来势凶猛,我们不可盲目迎战,应采取迂回战术,牵制并阻击敌军,以便有次序地保护百姓南撤成功。在此紧要关头,不懂军事的王侁却满口雌黄,指责杨继业贪生怕死。杨继业无奈,只好与辽军决一死战。临行前,他请求潘美、王侁在陈家谷山口设下埋伏,部署步兵强弩,左右翼也准备好援军,待他转战到此,立即以步兵夹击打败辽军。潘美与王侁指挥士兵布阵在陈家谷山口。过了一些时间,王侁以为辽军已经败走,便违背既定部署,领兵离开谷口,前去抢功。这时传来杨继业被击退的消息,王侁竟见死不救,急忙带兵撤离。杨继业一路厮杀,连战连退,按约定到了谷口,却未见接应,只得率士兵拼死再战。杨继业身上几十处受伤,手下士兵全部战死,他又只身杀敌近百人。这时,杨继业的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不幸被捕。杨继业悲愤之极,绝食3日身亡。宋太宗得知杨继业战死的噩耗,非常痛惜,下诏赞誉杨继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指责潘美、王侁等人“群帅败约,援兵不前”。潘美降官职3级,王侁除名。
杨继业为国捐躯后,他的遗体埋葬在唐县令公铺村。对此,史书有记载。杨继业生前最后一次与辽军作战的战场,是在应县、涞源一带展开的,殉难地在涞源狼牙村。相传是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镇守倒马关时,派士兵潜入当时还属辽国的狼牙村,将杨继业的遗骨偷回,秘密埋葬在了倒马关辖区的一个小山村。北宋与辽国的战事平定后,为了永久纪念杨继业这位民族英雄,这个小山村改名为令公铺村。千百年来,每到清明节,当地百姓会来到令公铺,深切缅怀这位老英雄的丰功伟绩。
杨延昭原来的名字叫杨延朗,俗称杨六郎。公元986年,北宋大军进攻辽国时,杨延昭担任西路军先锋。宋军兵败,杨延昭因去求援兵,才幸免于难;朝廷表彰杨继业殉国壮举,杨延昭被提升官职。后来,北宋为抗击辽国南侵,加强北部防御,又调遣杨延昭到保定任缘边都巡检使,负责以保定为中心,从雄县瓦桥关到唐县倒马关一线的边防军务。他曾经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被提升为保州(今保定一带)刺史等行政军事要职。
唐县倒马关,是宋将杨延昭镇守过的地方。倒马雄关在古代是北方连接中原的一道重要关隘。到了北宋时期,倒马关又成为北宋与辽国直接对峙的边防关隘,与易县紫荆关、北京居庸关并称“内三关”。杨延昭在倒马关屯兵据守,巡视督考,固城强武,把辽军牢牢卡在了关城以北。在保定及唐县一带,杨延昭镇守边关20多年,一直到他病逝。
为了纪念杨延昭的功绩,明代直隶(辖河北)官员,在当年杨延昭于倒马关上关东山之巅修筑的城堡遗址处,立碑一通,正面碑文是9个苍劲大字:“宋将杨六郎据守之处”。
(史登顺)搜集整理
杨六郎祠
杨六郎祠在县西北70千米倒马关山上,现存。
祭杨六郎祠文
人臣有不易之志,而后能垂不朽之功。将军当宋室多故胡骑充斥,凭高负险,矢不可夺,虽长驱之志未酬,而自全之策已周,至今祭刀有石,插箭有岭,倒马有痕,六郎有城,将军之功顾不与天地而咸休邪。今我国家奄有四海,威振万方,蠢兹小戎,时一出没,至厪我明主西顾之念,呜呼!安得起将军于九原,而与之运筹决计,尽系犯顺者之头而致之阙下也哉。虽然古今人不甚相违也,惟神有灵尚阴相之。
(明)监察御史 萧祥曜
古人诵咏
谒杨六郎祠
插箭将军山有祠,英雄可歎不同时。
夕阳荒草黄云起,犹见灵风捲铁骑。
(明)御史 桂荣
谒杨六郎祠
祭刀石上光犹射,插箭岭头气尚豪。
胡虜至今心胆落,寒松夜夜共猿号。
(明)御史 袁凤鸣
民间传说
杨六郎三箭定乾坤
当年杨六郎镇守倒马关,多次和北国交战,那古战场就在唐河上游、倒马关外。倒马关附近,至今还有杨六郎的养马圈和放马溜马的马道,有烽火台、校军场、水关砬等遗址;还有个马刨泉村,这个村子里有一眼井,也是杨六郎留下来的。
当年,杨六郎在倒马关领兵镇守,建了上关、下关、水关。水关就在现今的水关砬。关上都有吊桥,关外的要道上暗埋着许多绊马索和铁蒺藜,把个倒马关建得铁桶一般。
北国多次派兵攻关,都被打得败下阵去,元帅韩昌见损伤那么多人马,很恼火,就亲自率兵来攻关。
韩昌攻到下关,飞蝗般的乱箭射来,手下将士立即倒下一大片。他急令撤退,不少马匹又被铁蒺藜扎伤。他带残余人马攻到水关,宋兵开闸放水,北国的人马又被洪水淹死大半。他又急又气,重整人马,象饿狼一样扑向上关。
这时,杨六郎亲自迎战,大战韩昌。2人枪来刀往,大战几百个回合,韩昌力不能敌,率领残兵败将没命地逃窜。杨六郎策马追到一座山坡上,马渴得要命,再也不肯前进。杨六郎一心活捉韩昌,眼见敌人逃走,急得又吆喝又打,可这马就是不肯走了,一个劲儿用蹄子往地下刨。刨着刨着,刨出一眼清泉,这马一见泉水,低下头没命地喝起来,哪管杨六郎急不急?等这马喝饱了抬起头来再要追赶时,韩昌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这地方留下个泉眼,叫马刨泉。
韩昌大败而归,怕六郎继续追杀,就派人给杨六郎送信儿,说是愿立个君子协定,从此互不侵犯。
杨六郎虽然答应下来,但要求韩昌归还侵占的大宋国土。韩昌哪里愿意把土地归还给宋朝?就假惺惺地说:“请杨元帅从倒马关往外射3箭,俺韩昌愿领兵退出3箭之外!”他心里想:3箭能射出多么远?大片土地还不是仍然归俺北国所有!
杨六郎说:“好,一言为定,我就射它3箭!”只见他引弓搭箭向北射去。“嗖”的一箭射出60里,箭头插在一座山岭上,这山岭就是现在的插箭岭。
紧接着,他又射出第二箭。这第二支箭,直上云天,飞过大青山,落在外长城北边、蒙古南端的大草原上了。
这下韩昌可傻了眼了,他不敢让杨六郎再射第三箭了,向杨六郎告饶说:“杨元帅千万别射了!再射一箭我们就没处退了!”并发誓:“有杨元帅一日,我韩昌决不再犯中原。”
杨六郎答应了他,没射第三箭。韩昌因惧怕杨六郎,再不敢兴兵进犯大宋疆土。从此,好长一段时间,宋朝边境平安无事,老百姓这才过了一段太平日子。
后来,人们传说杨六郎3箭定乾坤,就是指这件事。其实只射了两箭,就把北国制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