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蓟州之【阅读崆峒山】

  • 2019-11-10 16:13:00
  • 老蛙说蓟州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唐▪陈子昂

感谢上一期朋友们的支持和关注,朋友们的热情,把老蛙臊着了,就像买东西的时候,多找钱了,没还回去,还给花了。兴奋之余,总觉有些亏欠。后台看见有几位朋友留言,应该都是认识的,今天就不一一点名表扬了。

金蟾井中座,结伽引吭歌。

空尊三五个,冷灸七八摞。

筹动值雨水,微醺已惊蛰。

春心哄地气,醉眼劝天鹅。

知我者,还有这位好赠烂诗的浪子。前面几句啥也不是,最后一句“醉眼劝天鹅”却是搔道痒处,老蛙真想和天鹅聊聊。

人总是把自己卑劣、愚蠢的想法转嫁到小动物身上,回过头来再嘲笑我们。

蛙曰: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是不可理喻的,老蛙还是好好说蓟州吧~

崆峒山,又称翁同山,明代山上修有府君庙,又名府君山。主峰海拨302.1米,是蓟县城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

崆峒山风景优美,并有极深的文化渊源,明嘉靖《蓟州志》载:“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旧传广成子居于上,黄帝尝问道焉。今人呼为府君山,以有崔府君庙故名”。清道光《蓟州志》记载:“崆峒山一名翁同山,以上有崔府君庙又名府君山;在州北五里,形势峭峻;登峰一望,则边城野景尽在目中;乃附郭之奇观,雪后遥瞻,宛若图画。

旧有日照寺,后改为地藏殿;昔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处。嘉庆十四年,州牧赵锡蒲以蓟之龙脉聚于崆峒,山之景运关郡之盛衰,但议重修。因药王庙旧基为广成子殿;补前人所未及,且以存古迹。今庙宇亦坍废。”《道光志》里附有一幅《崆峒山图》

山中庙宇虽久弃荒废,但基址犹存,与这里的青山相融,按图索骥还能看到崆峒山往日盛况。

崆峒山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仅从碑亭至主峰,相对平缓。由于地形的限制,寺庙遗址集中于此。为方便描述,暂称碑亭坐落一峰为前峰,主峰与前锋之间为中峰,主峰以西还有西峰。

赵公塔

位于前峰,现碑亭依塔基而建,因州牧赵锡蒲倡议重修而得名。从赵公塔北望,与主峰下府君庙遥遥相对。从现场勘查情况看,清代砖瓦居多,从崆峒山的地理位置与蓟县城的特殊关系看,赵公塔应为风水塔。(按:罗哲文《中国古塔》一书中有“风水塔”一说。)

赵公塔以北,沿山梁有路直通中峰,是由山间碎石堆砌而成的积石路,由于年久失修,仅从基础部分才能发现人工磊砌的痕迹。

中峰上原有建筑,基础保存较好,呈方形,面积约20平米,现存海漫方砖为清代物。

沿积石路往北约300米,便至府君庙山门。山门前现存半片夹杆石,山门基址地面无明显痕迹,参照《道光蓟州志.崆峒山图》山门应为“砖券上接构架”形式,这种形式在寺庙中较为常见。图上所示建筑,除关帝庙、官厅外,均称“殿”或“阁”;它们共用一座山门,可见府君庙是这些“殿”或“阁”的通称;属“众神合祀”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大量存在。

进山门,便步入第一级坝台,东、西两侧各有建筑,东为广成子殿,西为官厅。

广成子殿

原是药王庙,清嘉庆十五年(1800)依旧有基址建成。广成子,上古仙人,隐居于崆峒山石室之中。《庄子在宥》载“黄帝闻广成子,在于崆峒山之上,故往见之。问以至道之要。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前,国内有崆峒山五处,广成子修道于哪座崆峒山,尚无定论。建筑基址已辟为农田。发现一残碑,仅存部分额首,上有篆书三字,已辩识不清。从额首云纹上看,应为清中晚期物。从《崆峒山图》上看,广成子殿为三间正殿。

官厅位于俑路西,为官员祭拜休憩之所,《崆峒山图》上看为三间正厅,基址附近发现有碑石残块。

沿俑路上行至第三道坝台,原有残碑一通,残长85cm,残宽45 cm,厚25cm碑阴为捐资人名,碑阳有“重修府君庙重檐并新建钟鼓二楼记”字样。(现已掩埋)残碑以东有大片废墟,应是三官殿,文王殿之所在。

三官殿

是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的地方。三官,即三官大帝,分治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掌管众生祸福。据《无上秘要》载:尧、舜、禹即为三官化生。三官殿遗址已成废墟,基址辨识不清,从《崆峒山图》上看,是一座三间殿。

文王殿遗址

文王即周文王,文王殿位于三官殿东,今存基址为三间殿。

府君殿

府君即崔府君,道教神仙之一。姓崔名珏,字子玉,宋代彭成人。

能“昼治阳间政,夜理阴府事。曾于靖康间,化马救高宗(赵构)于危难之中。”这就是“泥马渡康王”的来历。在历史上,北宋与女真结盟,共同灭了契丹;根据盟约“燕云十六州”划归大宋版图。但好景不长,女真人突然翻脸,不仅拿下了“燕云十六州”还挺进中原,攻下汴京;活捉了徽、钦二帝。此时的赵构为康王,也一同被俘,掠至北方。康王在女真大营受尽凌辱,借机出逃。到了黄河岸边,追兵以至。康王无奈之际,逃入一庙中求神相助;崔府君故点化泥马,救康王渡河。康王归宋后,立为皇帝;即宋高宗。随即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为答谢崔府君救命之恩,下昭营建显庆观,塑崔府君像,并春秋祭祀。

明嘉靖《蓟州志.坛庙》记载,“府君庙旧在樵楼(即鼓楼)前,近市喧哗,乡人徙于崆峒山之顶。”

府君殿在第四道坝台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府君庙的主体建筑,经实地调查,发现有金、元时期砖瓦,可见这里曾有早期建筑。依《崆峒山图》上所示,为单层殿;但从发现的残碑文字上分析,府君殿为重檐建筑;并配有钟、鼓二楼;与图上所示有很大出入。可见,明代的府君庙规模比清代要大。

关帝庙

是供奉关羽的寺庙,位于官厅西,庙前有牌楼、山门,因之与府君庙分别开来,故单独成庙。主殿为三间前接卷棚廊形式,与黄崖关提调公署的建筑类似,今存基址。牌楼和山门未见基址痕迹。

玉皇阁遗址

在府君山主峰上,是供奉玉皇的地方。玉皇即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供奉玉皇的建筑,基本上院落为方型,主体建筑是圆形,以示“天圆地方”。《崆峒山图》上也画有方形院落,主体建筑由于画技拙劣没有体现圆形。从实地考察情况看,玉皇阁应为圆形建筑。既然称之为阁,至少是二层以上或建在高台上的建筑,这在《崆峒山图》上也未能体现。

崆峒山于蓟州城有着特殊意义。从蓟州明、清以至民国各种版本的“州志”“县志”中也大量提到了崆峒山与蓟州城的“风水”记述,所谓“地灵人杰”也就是“风水”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谈到崆峒山,就不可能回避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风水”理念。

龙脉的意象

崆峒山是蓟县城的依傍之山,或称“主山”、“镇山”从风水的意义上讲,是龙脉的聚结处,登至山顶,观察蓟县城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便一目了然。值得重视的是在崆峒山上,存有修补龙脉的迹象。

北至山后西井峪村的饽饽山,南至山前的锁子岭,沿山脊蜿蜒起伏有大量积石,呈条带状,通长2550米,当地人称之为“龙脊”。康熙《蓟州志·山川》记载:“锁子岭在崆峒山下,形似锁,故名。乃蓟郡之龙脉。”前文提到的赵公塔至府君庙,有一条积石路。显然是修补“龙脉”所至。古人认为,被挖掘而损伤的龙脉,借助于填埋等补修处置,可以使生气再行流畅。此处不止于填补,而是积极地垒砌土石,对山的形势进行整治;说明古人非常注重对“龙脉”的保护。道光《蓟州志·山川》记载:“锁子岭在崆峒山下,形似锁,故名,乃蓟郡之龙脉。嘉庆十五年(1810年),州牧赵锡蒲以‘脉不宜断’因于脉上建风神庙以镇之;并禁止行人于脉上行走。”基于如上资料,可以认定这是一条人工堆砌的龙脉。

风水意向

从蓟州城北望,崆峒山有三峰,西峰、主峰、中锋形若笔架。除西峰外主峰、中锋均做过人工堆砌,显然是因补强形式,“求山之象形”而为。

崆峒山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身,是蓟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同时也将对蓟州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是国家级保护区——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的起始点,意义更加重大。

  • 编辑:罗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