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秧歌戏又称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一个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都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的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百姓喜爱,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据传其源头是一种传统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关于定州大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官知定州任,见城北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等村民在稻田里劳动很苦,便即兴为他们编了一些歌曲,教他们插秧时咏唱,故亦称为“苏秧歌”。其二,远在宋朝以前,定州黑龙泉附近几村就流传着一种传统民间小曲,北宋年间,苏轼在定州任中,曾为其填词正曲,故称“秧歌”。自清朝以来,当地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逐步利用“秧歌”这一曲调以说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清代晚期,秧歌受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民间艺人开始把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编成戏本,利用秧歌的曲调,并配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以初级的戏曲形式搬上农村舞台,逐渐形成了大秧歌。据民国十八年(1929)编印的《定州社会概况调查》载:“从前秧歌比较文雅,自前清以来,秧歌的腔调、词句和表演日趋粗俗淫荡。官府禁止演唱,但始终无效。”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戏曲改革政策指导下,经过不断推陈出新,大秧歌这一富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民间剧种才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按剧目内容分为节孝类、贞操类、爱情类、夫妻关系类、公堂告状类、滑稽类等。这些剧目是老百姓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老百姓喜爱。
定州秧歌的唱腔独特,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独有的音乐基因。因为传统剧目中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20年来,欧美学者多次造访定州研究观摩定州秧歌,定州秧歌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琳琅满目。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剧目近百个。
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分小戏和大戏两类,小戏俗称“耍耍戏”。秧歌戏角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门”,
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
定州秧歌戏剧目丰富,涉域广泛,有爱情、节孝、贞操类、公案、滑稽等很多类。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近百个剧目。大秧歌所唱的剧目,多是传统民间故事题材。当地群众又称大秧歌戏是“拴老婆桩子”(多以演婆婆妈妈的家庭戏为主)。传统戏有《双锁柜》、《老少换》、《王小赶脚》、《借髢髢》、《借女吊孝》、《王妈妈说媒》、《杨文讨饭》、《杨八姐剃头》、《安安送米》等。移植的剧目有《唐知县审诰命》、《杨八姐游春》、《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水滩》、《打焦赞》、《蜈蚣岭》等一些武打戏,并上演了《夺印》、《血泪仇》等现代戏。
清朝中期,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出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民国二十年,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在定县参加平民教育期间搜集出版《定县秧歌选》,有近百个剧目。1952年,定县成立了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50余出戏。1988年剧团撤销,演员转入民间活动。2003年参加了保定市戏剧艺术节。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展演活动中,定州秧歌小戏《扒糕情》获群星奖。
定州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通过走访定州文体局、文联、地方志办公室等有关单位,调查定州秧歌老艺人,召集相关人员座谈等方式,对定州秧歌进行了调研,并针对定州秧歌得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定州秧歌是中国独有的地方剧种,已有90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定州秧歌曾在定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定州秧歌几经波折,演出队伍不断萎缩,演出机会逐渐减少,面临濒危的状况。针对这一情况,定州市政协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向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抢救和保护性开发定州秧歌的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定州秧歌基金会;二是加强定州秧歌剧目、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三是成立定州秧歌研究会;四是加强对定州秧歌演艺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为濒临失传的定州秧歌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更好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