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作为民歌土谣,历来被认为是土地上生长的诗经。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它们的生命力是百折不摧的,因为它们最真实地记录、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清丽的小调,还是粗犷的劳动号子,都是写在田间地头的最生动的诗行,闪烁在幽深的时光隧道里,给每个有幸听到的人以滋养、以慰籍。
隆尧秧歌戏就是这样的,既古色古香,又土模土样,它是河北省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植根民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语言通俗生动,伴奏形式简单,曾在隆尧当地及冀南诸县广为流传,并逐渐流布于冀中、鲁西、豫北及晋东南等地,深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冀南一带农村仍流传着一些民谣,如“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唱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隆尧秧歌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秧歌戏渊源
隆尧秧歌戏,俗称隆尧秧歌,原称隆平秧歌。在璀璨浩瀚的祖国戏曲之海中,隆尧秧歌戏像一滴闪亮的水珠,是冀南地区的一朵戏曲奇葩。它不是任何戏曲的从属和分支,它有着自已独特的发展演变过程。
隆尧秧歌戏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哼唱的“稻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历史上尧山(又名唐山)县,有著名的“尧山八景”,其中“香泉润稻”描述了香泉河水适宜种稻的盛景。《唐山县志》也记载:“香泉润稻,在老僧桥下,泉自平地涌出,东流入隆平(今隆尧县东部)县界,可以灌稻,其稻更盛他处”,说明原尧山、隆平盛产稻米,其产量和质量胜过其他各地。
由于当时农民长久在稻田从事劳动,为缓解疲劳,常哼唱一些小曲、歌谣。哼唱的小曲、歌谣,逐渐演变为有一定规律或形式的稻歌、秧歌;稻歌原来仅唱于田间地头,随着时间推移,由田间地头逐渐移至道旁街头,变为农闲娱乐的简单演唱。据老艺人口传和现有资料推断,隆尧秧歌戏孕育于明末清初,当时,隆尧东部虽是鱼米之乡,但地震、水患、蝗灾于县志屡有记载,特别是水患,一旦山洪爆发,九河涌汇,水害危及,当地农民漂泊各地,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为谋生路,西行或北上,无奈之下唱秧歌成了谋生手段,至今仍有“秧歌,即讨饭所唱”之说。秧歌知名老艺人,几乎全部出身贫苦,为糊口而学艺,这也是它的先天不足。
关于隆尧秧歌戏的起源,隆尧民间也有传说,说是远在春秋时期,当地已有“稻歌”,孔夫子周游列国之时,在隆尧的尧山脚下的孔冈逗留,听到老百姓哼唱的小调后,帮助填词演唱,后人模仿遂逐渐演变成秧歌戏。据隆尧秧歌戏老艺人回忆,在解放前后的部分秧歌剧团,就有不少把孔圣人当祖师爷供奉的,但已无其它可考证资料。
隆尧秧歌戏的产生、发展,经过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过程中的孕育期,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朝中期至民国的逐渐成熟期,抗战后期到新中国成立的大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开放初期的兴盛和现在由于现代传媒、娱乐的发展影响而进入保护期。
据秧歌艺人传说,在清嘉庆年间,隆尧县开河村的张老来曾组班到山西演唱隆尧秧歌戏。其小名为张德子,绰号“六里晕”、“白白”。其徒弟张大四,也是开河村人,少年时期奔南方乞讨,唱秧歌返回故里,其情狼狈。据传当时家乡的秧歌爱好者闻其返乡,请他到家中吃饭、喝酒,并单设一场戏,特邀张大四串演。不料,张吃完饭就要走,说要赶到山里(太行山)卖艺,乡亲们盛情挽留,说什么也不让他走。此时,戏已开锣,只好强行将其拉到后台。张大四应允,只说唱不好,唱一场就“拉倒”。当时上演的是《二龙山》,张穿上戏服,稍抹粉于脸,便出台,开口仅唱一句“叫头”就获满堂彩,使台上台下皆惊服不已,都公认为是纯正的“秧歌把式”,从此以后,再也不让张外出,留在本村教戏,为迄今有记载的隆尧秧歌戏最早的鼻祖之一。
秧歌戏辉煌与黯淡
1948年初冬,中共冀南党委在威县郭庄开办了戏剧培训班,当时比较出名的隆尧秧歌“三桃班”的主要演员参加了培训,对隆尧秧歌的一些剧目去粗取精进行了改编,并创作、移植了《兄妹开荒》、《送公粮》、《土地证》、《保山参军》等剧目,配合革命形势进行演出,受到老区群众的欢迎。1949年,隆尧先锋秧歌剧团团长尚步臣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50年,随着隆尧先锋秧歌剧团的成立,各地风起云涌般成立了200余个隆尧秧歌团、班。1954年,隆尧先锋秧歌剧团赴保定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演出大会,演出剧目《山东歉》,获得群众好评。1959年,隆尧秧歌《闹大厅》等赴天津参加全省文艺汇演,《闹大厅》、《站花墙》被灌制唱片,在省电台播放。1979年,经过整理、改编的隆尧秧歌《闹大厅》参加邢台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奖。
隆尧秧歌戏是冀南地区的优秀地方戏曲,也是我国稀有的地方戏种之一。它是冀南地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遗存和缩影。由于它唱腔古朴原始,从产生到现在仍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5月,隆尧秧歌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跟其他剧种一样,当今隆尧秧歌戏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即使,每年都有各地地方戏展演,能看到的观众又有几人?我想,也许,剧团、导演、演员花了很大工夫排了戏,但我们到哪里能看到?也许,在田间地头,有着永不枯竭的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和需求,那里,是隆尧秧歌戏的发源地,也是她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在农民神贯注的目光中,隆尧秧歌戏的魅力之花恣意绽放。也许,只有在农村的花戏楼,在某个村庄的红白事临时搭起的草台子上,才能看到它的影踪?铿锵的鼓点、悠扬的伴奏、热闹的舞台、或喜或悲的剧中人物,如痴如醉的观众,在幕布旁钻来钻去的小孩子……这是我印象中的最热闹的唱戏的场面。
秧歌戏流派与风格
从隆尧秧歌戏的发展和表演艺术风格看,可概括分为两大流派:一派宗师立业,一派业余成家。前者唱做并重,板式要求严格,曲调平稳动听,表演细腻大方,行腔自如;以情动人;并善于运用身段、水袖、眼神等底功塑造人物;后者则以唱功见长,音域宽阔,以声带腔,吐字清晰,韵调优美,且刚柔相济,跳跃多变;但在板式、作派上却不甚考究。两大流派风格各异,各有自已的人脉和群众熟知的著名艺人。
在漫漫的历史发展过程,因地域及其代表人物的缘由,逐渐形成了南、北、中三路秧歌戏。
南路秧歌戏。以邢台县、任县为中心。此路业余成家者居多,功底不厚,但以唱功见长,多演文戏(生活戏),重唱乏武。较有名望的有:
刘梅,任县岭南人,工青衣,其形象秀丽,身条好看,以嗓音嫩气、甜脆、响亮出名。表演活泼、伶俐,饶有女性柔细善良素质,动作表情异常传神。在群众享有盛名,都说:“宁可三顿不吃饭,也要看看刘梅的旦(角)”。
吴喜堂,任县安庄人,工老生。其演唱特点为板头准,嘴皮利,闪碰灵活自如,音域宽广粗犷,其拿手好戏是《于秀英求情》。
吴秋贵,号老多,艺名小白鞋,任县安庄人,自幼业余学戏演戏,工彩旦、小旦。其本身功底深厚,记性好,记戏多,戏路宽。唱腔优美动听,做派大方细腻,尤以表演逼真传神见长。拿手好戏是《借髻髻》、《王二姐思夫》。群众中有:“宁舍俩穗子(即纺花棉穗),不舍秋贵子”的传说。
北路秧歌戏。和南路秧歌戏一样,重唱乏武。以柏乡、宁晋、赵县、元氏、石家庄市一带活动基地。知名艺人有宁晋人大和尚、狗孩,坤伶名角当数安平淑。安平淑,隆尧县魏庄人,后嫁于柏乡隆化。七岁开始学戏,十六岁登台演戏。工花旦、青衣。唱腔婉转多韵,板头严准、表演飘逸。她先天嗓子极好,有“十里音”美誉。其唱法多俏音巧腔,表演豁达大方,活泼伶俐,以彩旦见长。在表演《跑沙滩》时,以口叼铡刀跑圆场边舞边唱的绝技折服观众。民间传有“宁舍二亩地,不舍平淑戏”之说。
中路秧歌戏。活动范围广、名声较大者乃推中路秧歌戏。它以隆尧、巨鹿班、团为主,亦就是以原三桃班为基础的先锋秧歌团及其传人为主。该路秧歌戏团、班人员实力雄厚,能文、武戏同开,既重唱功,又擅武打。除演生活戏外,还演文武对打的戏,如《李广保皇娘》、《孙二娘开店》、《大破洪州》、《樊梨花三下寒江》。中路班的兴盛,和它有一大批名演员有关。段三桃,中路秧歌戏的创班和组织者,此人以戏为业,为人忠厚、乐善好施,有戏德,在冀南一带群众中有较高声望,他主演的大型神话剧《黄蛤蟆娶亲》,108场,4个多小时,场场爆满。中路秧歌另一名声远震的是孙金梅,艺名“大金牙”,孙出身秧歌艺人之家,自幼随父讨饭、学艺,后入“全胜班”主攻彩旦,十五、六岁时已唱红冀南大地。她形象俊丽,粉戏佳,戏路宽,不拘泥固有程式,表演自然,嗓音响亮甜脆,富于武功底,能文武戏双开,在刀马旦中,有耍鞭绝技,拿手好戏有《王定保借当》、《西洋国》等,群众赞叹她说:“粜了高粱卖了麻,一心要看大金牙”。段胜月,艺名“大老蔫”。隆尧马栏人,六岁从其父段三桃学艺,工青衣。吐字清、腔调稳,唱得甜柔,委婉动听,具有典型正统秧歌戏的流派特点。其拿手戏为《劝九红》、《粉宫楼》、《花厅》等。群众中流传“拆了房,卖了砖,也要看看大老蔫”。
窃以为,隆尧秧歌戏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粗犷、朴实、明快的乡土风情是其成功之道。像植物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土壤,才能开放出最美的花朵。隆尧秧歌戏产生于民间,它土色土香的艺术特色甚为明显。首先它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不论表现人们悲欢离合的复杂遭遇,还是反映惩恶扬善的幽默喜剧,其故事皆有头有尾,脉络清楚。而且曲折多变,迭宕有致。这与其流传于民间、服务于基层群众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其次,是唱词的灵活性,其唱词结构,基本与民间说唱音乐类同,以七言十言为主,兼用长短句,根据语言的自然节奏分区,上下句反复咏唱,有情则长,无话则短,处理灵活自由,格律不甚拘究。再次,语言质朴、口语化。隆尧秧歌戏的灵活自由、生动自然的通俗形象,不大事雕琢。它们大都是从当地群众丰富多彩的口语中提练而来,闻之如促膝相谈,亲切质朴,感情与观众息息相通,故博得群众喜爱。
隆尧秧歌戏的唱腔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唱时只用板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号称“五大件”的打击伴奏,无丝竹相配。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的相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彻。由于唱腔无调门制约,因而演员的吐字运腔,因人而异,调门可高可低,变化自如,全凭演员的嗓音而定,因而,更能发挥演员的演唱才能和天赋。
隆尧秧歌戏剧本题材广泛、剧目丰富。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从最初近于小演唱的一人台逐渐成为三人戏、多人台,随着行当的变化和剧情的需要,角色行当分工愈来愈细,以至发展成连台本。其题材内容也由单纯的生活戏,繁衍成神话戏、武戏、宫廷戏、爱情戏等。隆尧秧歌戏的化妆最初也较简单随意,常常是在临上台时,用红色或白色在两颊上随便一涂,即登台演出。
为保护这一珍贵剧种,隆尧秧歌戏艺人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编辑出版《隆尧秧歌剧目选》,收入200余个剧目。2016年9月,隆尧县成立了隆尧秧歌戏剧团和隆尧秧歌戏传习所,培养隆尧秧歌戏专业人才,进一步传承、保护隆尧秧歌戏。
2017年春节,由隆尧县委宣传部、隆尧县文广新体局主办,隆尧县秧歌戏剧团编排的隆尧秧歌传统戏《背公孝》在隆尧宾馆隆重上演。在家乡戏曲的悠长韵味中戏迷朋友们如醉如痴。这一独具浓郁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古老剧种在这个新春重新绽放艺术魅力。
虽然天气寒冷,又是晚上演出,但戏迷们依然热情高涨。“我最爱听的就是隆尧秧歌戏,听一辈子了。咱的秧歌戏很出名啊。”一位近80岁的大爷感慨地说。
随着演员出场、亦真亦幻的舞台呈现、清脆的唱腔运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动情之处,场下的观众也不禁潸然泪下。
全剧十三场,场场掌声雷动,从剧本到演员,从舞美到配乐,从戏里到现实,所有在场观众都毫不吝惜地表达出对演出的赞叹,直至剧终谢幕,还有观众追问:“明天还继续演不?”
“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好。”隆尧县秧歌戏剧团团长刘志芬告诉记者,在这次汇演中,戏剧团为该剧目增添了文乐和谱曲,非常用心,观众看得很痴迷,反响非常棒。
隆尧秧歌戏,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查到一些隆尧秧歌戏的剧照,无一不是极具生活气息、现代气息的,尤其是在乡下演出的照片,台下是一排排一片片的白毛巾,铺展开来,蔚为壮观,可见这样一个特别生活化的剧种,在田间地头的魅力有多大。为农民带来欢快,带来精彩,自然流畅洒脱,富有个性的演出,风趣明快,可亲易懂的风格和乡土色彩,加上她来自乡野的气息,色彩鲜明,仿佛还带着麦秸的清香和雨后泥土潮润的气息。正是这些,让隆尧秧歌戏深受乡下的老百姓喜爱。我想,这样朴质无华又绚丽多姿的戏种,不是一样能带给城里人淳朴清新的美的享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