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行动丨南北池子完成提升 再现古街风貌

  • 2019-11-14 21:23:23
  • 北京印记

初秋时分,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和东华门大街上依旧绿树成荫,放眼望去一片宜人景象——彩绘门头古色古香,经过修缮的院落木门焕然一新,新增绿植郁郁葱葱……9月伊始,东华门街道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百街千巷”环境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为中轴线增添了一抹亮丽风景。

彩绘门头用上故宫修缮工艺 

故宫东华门以东几十米,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交会于此,三条大街总长2.1公里,便是此次东华门街道“百街千巷”环境提升工程的施工范围。

早在2018年6月,东华门街道立足前期封堵“开墙打洞”、拆除违法建设成果,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多轮设计和论证制定了《南北池子大街街道城市设计导则》及《南北池子大街街道空间提升规划》,以街道环境提升十要素为前提,于2018年10月启动街道环境提升工程。

提升工程包括门、窗、墙、檐、线、管、罩、绿等27项主要任务,“其中最难的,非彩绘门头莫属。”提升工程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宁坤说。

在东华门大街20号一处彩绘门头前,陈宁坤详细介绍了其中的“门道”——常规的胡同街巷整治中,门廊、垂花门的彩绘大都直接采用贴画的做法。考虑到东华门街道的位置,为使提升后的效果更加符合街区气质,提升工程果断决定使用民间苏式彩绘工艺,整条街上130余幅图画均靠手绘,“这是故宫修缮时才会用上的工艺。”

民间苏式彩绘样式虽不似皇宫院落般高规格,笔头上的功夫却是一丝不减,尽管这意味着更长的工期和更高的成本。完成一座门头大概需要耗时一周,还要特别注意画面的工整和颜料搭配,只有具有丰富经验的画师才能胜任。为此,项目组专程从四川请来了从业近30年的画师。

 保留八成老木门延续胡同味道 

虽然紧邻中轴线,三条街巷却各具特色——东华门大街商业气息浓郁,南池子大街分布着众多老旧平房院,建筑风貌混杂,有的外立面修补与粉刷不符合传统工艺,有的则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这些都要通过提升解决。

南池子大街上一处近百年历史的老院子门前,居民李先生正在乘凉。“这一樘看似简单的木门,讲究可是不少。”陈宁坤指着李先生家所在的院门说,修缮木门用的是古建修缮中最正宗的“一麻五灰”工艺,一整套流程做下来至少需要15天。

据统计,此次提升工程共修缮院落木门50余樘,仅有8樘木门是重新更换的,其余40余樘均采取了修复手段,占木门修缮工程八成以上。“我们希望通过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等方式充分挖掘老材料、老构件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延续胡同老味道。”陈宁坤说。

同样是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旧墙修缮则采用了“掏剔法”——如果老砖破损不严重,只是表面有些酥化,就用砖末儿和麻刀灰抹平、勾缝,涂上无色、透明的砖石保护剂,防止继续酥化;如果破损比较严重,就将碎砖一点一点掏出来,用收集的老砖替换上。

 北池子新增200余平方米绿地 

沿南池子大街一路向北至北池子大街,提升工程的“匠心”体现在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中。防盗窗的选择在符合仿古建筑规制的前提下,从样式到颜色尽量丰富,实现古法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新建的西洋门门头代替了原本破损的花瓦芯样式门头,更符合院落制门头规制和街巷的古风古韵。

“提升工程涉及85户商铺、80余户居民。考虑到每个院落情况不一,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坚持‘一户一策’,将居民需求与导则、规划相匹配,形成个性化方案,并及时响应居民诉求,满足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东华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北池子大街两侧以驻街单位为主,居民院落较少,提升工程以协调沿线整体风貌、美化提升街道环境为主。位于北池子大街46号的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院墙外,此前为某工程完工后留下的裸地。街道根据学校及周边居民建议将其改建为绿地,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既减少了扬尘、美化了环境,又避免了乱停车现象。

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升工程实现了故宫周边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物理空间的改善,下一阶段,东华门街道将探索建立并完善针对故宫周边占道经营、广告窗贴、“开墙打洞”等环境乱象的长效治理机制,巩固提升工程成果。

  • 编辑:李寒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