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哪个年代,“寡妇”都是被同情和可怜的人。提及“寡妇”的处境,人们多用“寡妇失业”来形容。例如:“她寡妇失业的,拉扯几个孩子过日子可真不容易!”“虽是寡妇失业的,但有乡亲们的帮衬,日子还过得去。”
“寡妇失业”,并不是说“寡妇”失去了自己的职业,而是说一个妇人没了丈夫,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在封建时代,家庭中有个不成文的分工,男子主外,家中的生活靠男人打拼来维系;而女人一般是不出头露面的,只是在家“相夫教子”。一个女人没了老公,自然就失去了事业,就像天塌山倒,整个家庭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旧时是不提倡寡妇改嫁的,男人死了,女人要守,所以有“守寡”一说。生活的失怙,加上精神上的“清心寡欲”,“寡妇”在世上的艰难,可想而知。民间流传着“四大缺德”的民谣:“打残疾人,踹寡妇门,吃月子奶,
挖绝户坟。”把“踹寡妇门”列入“四大缺德”之一,表达了人们对“寡妇”的同情和可怜。试想,欺负一个孤苦无助的寡妇,不是缺大德么?
《红楼梦》在第四十四回中,也提到了“寡妇失业”一词。贾府为贾母庆生,大家凑份子时,李纨、尤氏说她们也出十二两,贾母对李纨说:“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吧。”“寡妇失业”,周汝昌校本加了注释:“寡妇失业的,北人俗常习用俗语,甚至可用以比喻孤苦无助之处境。”对周汝昌先生针对该词作出的解释,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著名红学家王家惠说,这是因为不熟悉丰润俗语而搞错的一个注释。他指出,在丰润俗语中,“寡妇失业”,就是指寡妇,它与“孤苦无助”毫无关联。王先生认为,就是一个很富裕的寡妇,生活很好的寡妇,人们也可说她“寡妇失业”,她自己也可自称“寡妇失业”。反过来,如果一个男人不管他再怎么“孤苦无助”,你也不能说他“寡妇失业”,一个女人只要有丈夫,再怎么“孤苦无助”,你也不能说她“寡妇失业”。他得出结论:所谓“寡妇失业”,其实应该是“寡妇是也”,意即“失业”是“是也”的谐音。
“寡妇是也”说自有一定的道理,但王先生的“议论”似乎有点儿牵强。试想,旧时的百姓,大多目不识丁,能说出那文诌诌的词语吗?再者,以生活的好坏和富裕贫穷来判断“寡妇”是否“孤苦无助”,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生活的好坏和是否富裕,是比较而言的。李纨同刘姥姥相比,她无疑是贵妇人;如果同凤姐儿、尤氏等人相比,她既没有她们有钱,又没有丈夫的“仗腰子”,显然又是“孤苦无助”的。在同样困窘的处境下,男人较之女人,在社会上和生活中总是强势者。可见,王先生解释的疵点,是把“寡妇失业”与“孤苦无助”混为一谈。“寡妇失业”与“孤苦无助”是不能互训的。虽然“寡妇失业”可以解释成寡妇孤苦无助的处境,但形容孤苦无助的处境却不能一概说成“寡妇失业”。正如王家惠先生说的:“一个男人不管他再怎么‘孤苦无助’,你也不能说他‘寡妇失业’,一个女人只要她有丈夫,再怎么‘孤苦无助’,你也不能说她‘寡妇失业’。”
王家惠先生的“疵点”,其实是源于周汝昌先生对“寡妇失业”注释的缺陷。“北人俗常习用俗语”说的是词语的来源,而“甚至可用以比喻孤苦无助之处境”,则与俗语中的“寡妇”无关。周先生的注释如果把某些词语换作“寡妇”一词,改成“比喻寡妇孤苦无助之处境”,那么,王家惠先生也就不会有那样的议论了。